教书十几年了,送走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按部就班地按照教学大纲完成教学任务,也明白老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但回顾自己的教育生涯,大部分都在教书,只有个别犯错误的学生才苦口婆心地劝说,算是育人了吧。从未思考过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有幸参加区骨干教师培训,听了特级教师钱守望老师《聚焦核心素养,培养有灵气的学生》的讲座,醍醐灌顶,反思许久,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的职责到底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在知乎上搜索“教育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多人给出了不同的理解,归纳起来都是育人,培养人的学习力,塑造品格,促进人的发展等,没有一个说教育就是教书,就是传授知识的。可回顾自己这些年的教育,看看周边的同事,我们大部分只是在教书,照本宣科地教书,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育人反而是可有可无的。
搜索了“教”字的含义,教形声。字从攴(pū),从孝,孝亦声。“孝”义为“全天在家侍奉父母”,转义为“全脱产”。“攴”指“执行”、“力促”。“孝”与“攴”联合起来表示“全天听命于老师”。本义:全身心跟着老师(学习)。转义:老师全天授业。全职老师传授知识。转义的引申:培育学生成为社会有用的人。说明:“教”的造字本义表示“学生对待老师要像在家里尊奉父母一样”。旧社会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即视老师为父母。
看来教的本意就是培育学生成为社会有用的人。
说文解字也说“教,上所施,下所效。”过去的私塾老师看上去就教了学生读了那几本书,其实不是,更多的是对一个人品行的影响和塑造。刚刚热播的《白鹿原》里面的朱先生就是一个德高望重的老师,他用一身浩然正气影响了白鹿原上的几代人,被当做神一样的存在,是白鹿精灵的化身。他高瞻远瞩,特立独行,以廉洁自律的品格让世人敬仰,他的学生也都不同凡响。
亚米契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
雅思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叶圣陶说:“学生跟种子一样,有自己的生命力,老师能做到的,只是给他们适当的条件和资料,让他们自己成长。”
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持培fullyfunctioning person—自我实现的人格作为的教育目的观;苏霍姆林斯基把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教育目的;新时期,我们也把“立德树人”作为我们的教育目标。
纵观古今中外的先进教育思想,虽各有特点,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思想:相信学生,让学生主动学习。
可是,看看我们这些年的教育,素质教育也好,核心素养也罢,最终都摆脱不了分数的魔咒。在高考指挥棒的挥舞下,老师们殚精竭虑,含辛茹苦,目的就是为了学生试卷上的分数。学生呢?起早贪黑,卧薪尝胆,也是为了考个高分,上个满意的大学。
似乎,我们的教育一直在背道而驰。
周国平说:“教育就是当你忘掉老师教给你的书本知识之后剩下的东西。”猛一看,这话是不对的,细想可不是吗?当你离开了学校,踏入社会,课堂上学的那些知识,哪些还能用得到呢?方程式,abc,早忘到九霄云外,只有语文老师教的那些字是常用的。就像你去过一个地方可能很快你就忘记那些曾经让你怦然心动的美景,但是当你再次遇到时,你就会回忆起当时的心境。这也是我们为什么那么盼望离开校园,而毕业了又开始怀念上学的时光吧!
所以,老师们,你教给学生的知识,终有一天学生都会还给你,而你留给学生的其他影响却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那么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是不是应该施行更接近教育本质的教育呢!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把掌握知识的过程比喻为建造一幢大房子,那么教师应当提供给学生的只是建筑材料,砖头,灰浆等,把这一切垒起来的工作应当让学生去做。
我们不能做一个知识的推销员,令学生反感。我们要培养的是一个创造者而不是鹦鹉学舌的模仿者。“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
然而,道理我们都懂,可是一直以来我们自己接受的教育就是这种填鸭式的灌输教育,叫我们去变着花样去启发学生,用高尚的德行去影响学生,我们还需要学习,需要进步,需要去发现和反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