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曾说,我们读所有书,最终的目的都是读到自己。
我曾尝试不断在各种书页中寻找共鸣。直到 读了柴静的《看见》,我才深有体会。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而只有“看见”自己,才能在蒙昧中得以窥见天光。
我们的世界,大多数时候,都是非黑即白。支持某种观点,就可以追捧上天,全然不顾其他,而与观点相悖,不论对错,便一棍子打倒。就像我们看电视剧时一样,对里面的人划清了界限,好人或者坏人。但是复杂的人性又怎么可以通过这种非黑即白的逻辑方式一以贯之呢?
让我感触很深的是,在书的第十八章,我最开始了解到药家鑫时,他开车撞到了人,但是他却没有将人送往医院,而是拿刀捅了她,其杀人手段极其残忍。我的心里对他的标签便是十恶不赦,觉得他被判以死刑是大快人心。可是后来了解到了他从小到大的家庭背景,以及那种压抑无奈感,我觉得有点可悲。对于家庭环境他没有选择的权利,他承受着一日日的煎熬,在深渊里没有救赎,思想灵魂都极度压抑。尽管他也许有罪,尽管被害人很无辜,可是就像吴经熊说的,唯有完人才够资格向罪人扔石头,但是,完人是没有的。只有同样经历过无边黑暗的人,才会懂得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才有资格去说感同身受。而带着强烈的反感和偏见,是没有办法去了解的。
我们大多时候总喜欢看到事物的表面就果断下了判断,可真正的事实却永远像藏在海底的冰山一样。
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我们不能站在我们自己的立场去理解他人,真正的共情与感同身受都太难得。但是起码,我们可以试着换位思考,因为不是每个人承受痛苦都是一样的感受,也不是每个人都有像你一样所拥有的优越条件,你没有经历别人所经历的,你又怎知别人的感受?不对他人的人生抱有偏见,也是一种美德。
不要轻易就去评判一个人,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人性是很复杂的,也许,高尚中也蕴含着卑鄙,邪恶里也能找到美德。
《看见》一书真的让我“看见”我很多不曾看到也不会看到的事情。它没有评述,也没有刻意灌入思想,就单纯的犹如白开水一般。但是它又很奇特,它用一个个普普通通的故事展现了人生百态,堆砌了一座思想的城堡,而从白开水中也能品味到人生五味杂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