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看过BBC神剧《指匠情挑》:百合+悬疑的设定,维多利亚时代的蒸汽迷雾笼罩下,三段第一人称视角将情节和人物彻底反转——其实分来开看各自都是精彩的短篇小说,当时就拜倒在原著作者萨拉沃特斯脚下,终于在今年入了她的维多利亚三部曲。
《南希的情史》是维多利亚三部曲的第一部,是她的处女作,情节恰好也是一部成长史,故事在一个牡蛎小镇女孩身上展开,她流连过喧闹的音乐厅、坐过伦敦街头的马车、住过狭窄的公寓、去过局促的小旅馆、见识过上流社会的共产主义、参与过穷人的社会主义……最后画面定格在上流社会和穷人相聚一堂的公园大游行里,狂欢的氛围与承载女主青春梦想的音乐厅如出一辙。
作者被称为欧洲“最会讲故事的作家”,非常擅长描写维多利亚时代穷人与富人的两极生活,书中出现的几个极端场景,譬如上半部小说的唯一场景音乐厅、女主南茜背井离乡众叛亲离的绝境、冷酷而控制欲极强的贵妇戴安娜的深宅……这好像也是我看过的感官描写最好的作家了,这样的描写理性成分很少,感情强烈度高,反而适合描写复杂的感情,使作者在读者眼皮底下将主角的心思偷梁换柱。女主对初恋kitty的感情是毫无疑问的,前半部分一直跟着女主对kitty的感情走,看她遭遇背叛、自我放逐、遇到戴安娜以后决定及时行乐,虽然不算苦尽甘来,但尽可原谅,直到她被戴安娜赶出家门,投靠弗洛伦丝,此时书已四分之三,我才恍然:她是一个多么自私、虚荣、容易飘飘然的人啊。
我在读小说的时候,总会觉得,因为这个人和我不一样,就对很多特质做一个粗略笼统的归纳,女主南茜对kitty的狂热感情,因为我没有这个特质,就随意将她理解为某种热情地读了下去。现在想想,一个自私的人,才会对家人的关爱不以为然(她的牡蛎之家还是很温馨可爱的,尤其是姐姐艾莉丝),遇到一个自己喜欢的人,才会过度狂热,把所有的感情都投注其上,像一个情感的赌徒。当然也不能粗暴地说南茜背弃家庭这点比不上弗洛伦丝,弗洛伦丝的家庭也有许多南茜家里不具备的东西,拉尔夫是个温柔美好的大男孩(他太纯洁了所以我总觉得他是男孩),他们互相理解支持,不止是相伴,更是共同前行。弗洛伦丝有点像个“完美女性”,为治愈女主而创造出的人物,一把解决问题、圆满完成故事的钥匙。倘若没有她,南茜在kitty那里的创痛是没有解决之道的。不过她们的感情也是历经痛苦与妥协的,那一段我觉得极其难写,真的很佩服作者。
合上书之后的一个问题:随着南茜被弗洛伦丝治愈,甚至有了足够的力量拒绝了kitty,她的自私与虚荣也被治愈了吗?我觉得缺点消失是不合理的,这个人也就随之消失了,我也不愿意理解为她这些品质得到了“升华”,这样想似乎太俗套了。为了继续得到弗洛伦丝的治愈,为了弥补自己永远回不去的家庭之温暖,我认为南茜会永远讨好弗洛伦丝。毕竟,她是一个优秀的演员,表演与演说能刺激她的虚荣心,令她兴奋、富于激情、感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令她融入人群、受人爱戴……对她来说,假意与真情,是不能分得太清楚的,如果不是在游行中听说有一半工会的女孩都为弗洛伦丝所狂热,她还会感到自己爱弗洛伦丝甚于kitty吗?唯一能确定的是,对弗洛伦丝的需要,是真实的。
另外有趣的一点,是书中形形色色的革命者。除了弗洛伦丝死去的爱人——因为死亡而被神圣化——每一个革命者的动机都不单纯,戴安娜是出于内心空虚和对权力的渴望,弗洛伦丝是为了贯彻爱人的遗志和寄情工作,泽娜之流更是把这当成一场派对,作者也好好的利用了革命,将它变成展现维多利亚群像的背景,让我十分期待接下来的两部会以怎样的画笔勾勒那个时代。
最后说一下拉尔夫这个人——用来完成女主对他们的关系的误会而生的人物,作为弗洛伦丝这个治愈者的附属挂件一般的存在,满满的治愈气息,让我联想到非常喜欢的一部日剧《最后的朋友》里的无性恋男孩小武。这种无欲望男性角色一直是我很喜欢的,以后要好好留意一下其它书中这样的角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