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阅读豆豆的《天幕红尘》。
![](https://img.haomeiwen.com/i20600767/f0804c3f6a6f2eee.png)
书中的“思想隐士”叶子农是一个看似颓废没有上进心,但是实际上却对于社会规律洞悉十分深刻的“高人”。这位高人有一个看似不是非常符合高人的兴趣爱好——吃。叶子农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诠释了一个意义,叫“高人也不全是不食人间烟火”。
书中最有画面感的一个部分,还是叶子农在吃面条的时候。正常人吃面条都比较斯文,甚至为了不打扰别人吃饭,都避免自己发出“吸溜吸溜”的声音。而叶子农吃面条的过程只能够用“波澜壮阔”、“汹涌澎湃”来形容,可见吃相十分不雅。
![](https://img.haomeiwen.com/i20600767/e8bbc61ab56f64cb.png)
有人第一次看他吃面的时候,就提醒他吃相要高雅一点。对此,我们大多数人的反应可能是:
“艾玛,太抱歉了,我赶紧收着点,不好意思。”
“你管老子干啥?搞好自己再说吧。”
可是出乎我的意料,叶子农的回答居然是:
“你的允许一部分人先高雅起来,再允许一部分人后高雅起来,还得允许一部分人怎么都高雅不起来。”
我不得不被叶子农的这段回答的机智和巧妙所折服。不是因为叶子农的狡辩技术很强,而是因为他的这番话透漏了社会上一个规律。
为啥需要分先高雅和后高雅?因为只有这样高雅才能够成为潮流。所谓“潮流”,就是前仆后继,有人先做,带领着另外一部分人后做,最后“成势”。为啥会有前仆后继的情况出现呢?实际上这个规律非常简单但是无处不在,叫做“剧场效应”。
啥叫剧场效应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20600767/dbda5636e3d5a8f9.png)
一个剧场里面正在演戏,大家都坐着看戏。第一排的人觉得站着看戏最舒服,于是就站了起来,结果把后面的人给挡住了。后面的人不得不因此也站了起来,但是也就挡住了第三排观众。时间一长,所有人都开始站着看戏,这个剧场中的常态也从坐着看戏变成了站着看戏。
剧场效应的本质,就是一个人因为利益的驱使而改变了自己的行事方式,得到了利益,其他人摸清了这个人得到利益的因果逻辑,并且纷纷效仿,最后变为了潮流。
比如,在70年代的时候,上小学上补课班是反常态,孩子都是在欢声笑语中度过小学时代的。可是突然有个家长想让自己的孩子提高学习成绩,于是私下开始辅导,结果这孩子的学习时间要比正常的孩子多出来很多,学习成绩也从一般般变为了全班第一。其他家长看到这个成果,感叹:“哎呦我去,补习班这么好吗?我也要让孩子上补习班。”结果上补习班的孩子越来越多,孩子们玩的时间越来越少。我上小学的时候全班只有10%左右的孩子晚上能出来玩,结果我表妹的这一波好像就没有孩子出来玩了,这就是剧场效应的力量。
其实不少倡导给小学生减负的人已经说出了剧场效应的真相:改变目前的常态。
剧场里从站着到坐着就是常态的改变。小学生从上补习班到不上补习班也是常态的改变。
常态改变是因为利益驱使,但一旦常态完全改变就无法得到真正的利益,这时回归原先的常态反而更得不到利益。
听起来挺玄乎,其实挺简单:小学生都上补习班,学习时间就都变得一样了,竞争力也都一样,因此原先学习能力差的孩子照样考不好,原先学习能力强的孩子照样能考好,因此每一个人都得不到利益。这时候你说得不到利益的事情还不如不做,可惜万万不行,因为不报补习班代表着孩子丧失竞争力,孩子的学习水平自然会下滑。
套用叶子农的案例其实也差不多:之前大家都很低俗,突然有一个人说我们要高雅,于是大家都开始慢慢变得高雅,等到高雅到头了,大家都变成高雅的人了,高雅也就不独特了,这时候低俗就受人鄙视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0600767/64619e514938eb8d.png)
其实,我们世界的进步在某方面也是因为剧场效应。比如之前大家都徒步的时候,有人发明了自行车,大家都觉得:“哇塞又快又省力,我要我要我都要。”于是前仆后继,等到挨家挨户都有了自行车,真正稀罕的就不是自行车而是汽车了了。
总结来讲,改变常态代表着重新定义社会主流,代表着大家集体思想和观念的转变。
弄懂了潮流这一回事,我们接下来就唠唠叶子农为什么说“还得让一部分人怎么都高雅不起来”。要想弄清这个问题,就必须要清楚,一个东西的存在是因为相对论,一个东西的正确性也是因为相对论。
什么意思呢?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概念,但是一不留神就越说越难。
![](https://img.haomeiwen.com/i20600767/a3ed39ae00e57416.png)
我有个老师,35岁的年纪180cm的身高,按说其实挺高,但是和姚明站在一起明显矮了一截。但是也不能说我老师矮,因为比他矮的大有人在。
因此可以看出,高矮判断不是根据绝对的定义决定的,不是高于180cm的所有人都算长得高,而是由你周边的人群决定的。身边都是NBA球星,那肯定很矮;身边都是从小营养不良的人,那肯定很高。这个道理其实大家都能理解。
高矮判断源于对比,那么缺少了对比,自然也就不存在高矮判断。对比的特质就在于有两个特质交相呼应,比如有高有矮。如果全世界的人都是180cm,那么就不存在高和矮的区别了。高是因为有矮的衬托,矮的是因为和高的站在一起显得矮,只剩下一个就麻烦了。
因此叶子农这句话实际上是:有我这样的人的衬托,你才能够显得高雅。这个理论实际上大部分人都懂。
剧场效应和相对论的存在让我们的世界上有潮流,同时有对比,有人先有人后;有人是有人非,整个世界观的构成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就基于这一点。因此,在大街上看到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的人,也别着急发火指责,仔细想一下,如果没有了他们,你都不知道你自己有多道德。
把这两个概念解释完了,我们再仔细想想一个问题:
什么才是真正的对和错?什么才是真正的道德和不道德?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https://img.haomeiwen.com/i20600767/c25a15130bbef45f.png)
好坏是潮流。
这是啥意思呢?大多数人认为对的就是好的,而大多数人认为错的就是坏的(听起来有些逆天)。这种好坏潮流的普世价值观是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比如文革时期经常批斗这个那个,在我们看来确实有些残忍,但是那时的人们却认为这是一件非常正确的事情。
好坏潮流一直在变化,但是其底层属性一直未变:就是人数。所谓“普世价值观”,就是这个世界的一套价值体系。可是别忘了,这个“普世”就是由单个人组成的。因此一个人和普世价值观相悖,本质上就是和大多数人相违背。
我们现在的对和错以及是否道德,都是普世价值观决定的,普世价值观告诉我们不要随地吐痰,就是大多数人告诉我们不随地吐痰,反之亦然。因此,吐痰行为本身的非道德也就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有多少人信奉这种非道德。
因此,世界上的道德与否和对错与否,本质上是背后拥护人数的多少,而并非这件事情的本质。在一个崇尚暴力的时代,暴力就是美,就是大多数人认可的东西;在现代文明社会,文明就是美,也就是大多数人认可的东西。
这就和我听到的一个故事一样:皇上英明神武,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盛。可是全国的水质突然遭到了污染,所有人都因为喝了毒泉水而发疯了。只有国王因为自己后院有一眼独立的泉水,因此还维持着正常。结果人们开始抱怨国王不英明,不正常,面对压倒性的职责,这位貌似唯一正常的国王只能呆在皇宫里面郁郁寡欢,直到有一天他憋得受不了了,出去转了一圈,结果正值夏暑,太热了,皇上就喝了农户家里的毒泉水。第二天,举国欢庆,他们的国王终于又像以前一样“正常”了。
可见,常态的改变会造成社会主流的改变,社会主流的改变就会造成这个社会中对与错的道德判断的改变。
但同样,这种社会的底层根基仍然逃不出相对论的怪圈,要想让一件事情真正的对下去,不仅需要保持正确这一方的压倒性人数,更要保证有很少的一部分人一直坚持少数派看法以便于衬托自己的正确观点。从这个逆天的角度来看,复联和正联的超级英雄们也不要指望把坏蛋全弄干净,没有这些邪恶的人,也无法衬托出现在的主流价值观到底多正义。
![](https://img.haomeiwen.com/i20600767/1c91198dbe4ac80e.png)
世界是阴阳结合的,因此虽然阴盛阳衰的局面会造成,或者一味的打压可能会导致阳盛阴衰的局面,但是一旦要把阴的一面或者阳的一面全部都消灭掉,肯定得不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总结来讲,什么是社会的底层属性?什么是社会的真理?我个人认为,重在于“人”,人的压倒性多数使得一件事情成为主流,少数人引发的剧场效应可能会导致主流不断变换和多数人的前仆后继,而还有一部分少数人必定会成为非主流来衬托主流价值观的存在。只有像叶子农说的拥有了这三个要素,才能保持这个社会的运转,而这三个要素,都来源于“人”。
人的转变背后是什么?为什么剧场效应一直在带领社会主流不断的进步?
实际上是人的观念在转变,人的观念转变靠的是整个社会局势的转变,社会局势开放则人的思想开放,社会局势封闭则人的思想封闭。而整个社会的局势,又是因为人本身而造成的(因为社会就是由人组成的),这貌似又陷入到了人的怪圈当中。
因此,社会的真理是什么?是文明的个体,是人本身,真理是蕴藏在人与人组成的集体当中的。因此想要发觉真理,就可能需要从人性本身下手。
![](https://img.haomeiwen.com/i20600767/5fcff501bf810c8a.png)
人性是什么?这个问题我没法回答,因为以我的造诣,只能挖到这里,而且貌似已经陷入到了一个怪圈当中。因此,我没有高谈阔论的资格,但是我希望我的文章能够让更多的人去思考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弄清楚什么才是这个社会的本来和真理。
(个人浅薄之见,以偏概全,不奢望同意和支持,只希望能够引发思考,欢迎一切建议和批判)
姜殷,于2019年12月27日徘徊中落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