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教育随笔之我见(9)

教育随笔之我见(9)

作者: 肖舜尧 | 来源:发表于2022-05-29 23:21 被阅读0次

        “教育随笔”的字眼我选择“随”字,正是因为这个“随”给我们很多启发,首先就是随随便便的写,放开手脚,不要有什么具体和文体格式,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必过分斟酌字词段篇,也不必纺强调逻辑秩序,就是你心情自然的流淌、心底的悄悄话、突然迸发的思潮、智慧的沉淀;其次就是随时随地的写,当然正在上课时可不能突然停下来,但可以利用间隙记下精典的词语,看书的时候、散步的时候、吃饭甚至睡梦中惊醒时,猛然产生的对自己教育教学、解决问题的妙招、生活感悟,觉得有意义有价值,就用笔、键盘、手机等智能设备及时记录;第三就是随我所愿的写,题目由自己确定,内容由自己拿捏,字数根据自己需求,文体由自己决定,当然你也可以把学校布置的命题作业也当作随笔记录下来。

        “教育随笔”落在“笔”字上,肯定是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写,每天做一点小记录,每周挤点时间做个小总结,坚持不懈,久久为功,也许最初的就是一本“流水帐”,但是那也没有问题,我们可以从 “流水”记录中再次挖掘新的东西;有时它可能是教学实录,但这也很正常,我们也一样从教学实录中发现优点或不足,围绕这点写反思写改进。只有你记录的越多,你的提炼就越精细,你的文笔会越流畅,你的思维会更灵敏,你笔下的内容就越来越有品味,你会发现自己居然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看到他人看不到的点面,你会从身边一点点的小事联系到教育大事,不仅抓住关键点,也能揭示事物内在的本质和规律,能留下真实的情感轨迹及对生活的思考、探索与追求。

        当然我们在不停的“耕耘”时还需要不断的读书,从书中获得更多的理论素养,特别是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等,还有国家和教育大政方针,比如《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标准(2022年版)》,扎实的理论体系会促进你正确的分析教育现象,你的落笔就会更加精准。

        唐代诗人卢延让在《苦吟》有“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说明好文章是需要反复修改的,因为修正就是加工、提炼、提升,删繁就简能让文字更加准确真实表达自己的意图,这个过程是日积月累的结果,也是我一直努力追寻的。我们不奢求那么高的成就,但是多年以后当我们回首这些文字的时候,你自己都会惊叹,这些文字就是你从教学实践到教学理念的跨越,凝练萃取后就能成为你自己的教学思想。

                          嗑瓜子随笔

        没有瓜子的春节那能叫过年吗?所以,过年是必须备上一点,想一想,葛优一般躺在沙发上,翘起二郎腿,边嗑瓜子边看春晚,这不就是大年三十除夕之夜最幸福的高光时刻吗。

        可惜嗑瓜子于我是一件“痛苦”之事,因为我对此短拙,年近半百居然没有学会,还常常被他人拿来“取笑”。就在刚才闲庭信步于万山之巅,“教授”以5:1的速度碾压得我无地自容,人家随意取一枚瓜子,轻拿巧放,上下齿微碰,瓜子应声而破为规则两瓣,舌头轻卷,瓜仁入口、瓜壳落地,享受美味了。那嘴巴如同灵巧的自动化设备,绵绵不断的运转,毫不费力;再看看我,先得选个较大较厚的平整规则的瓜子,放在口中,用牙先咬破,有时候咬得恰到力处一分为二,便用手再剥开取其果仁食用,但绝大多次都呈现不规则破裂,甚至于果肉也裂为多瓣,只得抽丝剥茧般细细剥取,有时太难取出只得连壳带肉放到口中咀嚼一番,品品味后再吐出,何其痛苦。此刻真想把剩余的瓜子一同丢弃,但又想想说不好下一粒就能嗑一个又大又全的瓜仁,于是又开始新一轮的希望。

        为什么会抑制不住“嗑瓜子”行为呢?原来还有一套“瓜子效应”理论呢,百度上这样解释的:其一,无论人们喜欢与否,很容易拿起第一颗瓜子;其二,一旦吃了第一颗,就会吃第二颗、第三颗......停不下来;其三,在吃瓜子的过程中,人们可能会做一些别的事情,如去洗手间等等。但回到座位上后,还会继续吃瓜子,不需要他人提醒、督促;其四,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会一直吃下去,直到吃光为止。主要原因第一,嗑瓜子这种行为很简单。因为简单,人们容易开始这种行为;因为简单,人们容易掌握技巧,逐渐熟练,并且不断改进嗑瓜子的方法;这个过程增强了自信,在潜意识中,人们期望享受这个过程。第二,每嗑开一颗瓜子,人们马上就会享受到一粒瓜子仁。对嗑瓜子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即时回报。就是这种即时回报“微妙”地激励着他不停地嗑下去。第三,一盘瓜子一颗一颗地嗑下去,过一会儿准有一堆瓜子壳,这就使嗑瓜子者有了成就感。

        如果把这套“瓜子理论”放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上会不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呢。首先是“简化任务”,让孩子们能感觉学习其实很简单的,由于每个学生基本情况不一,所以这个“简单”也是相对的任务分解,把学习的要求分解为多个小任务,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如同一粒粒瓜子,相对容易解决,即便如同我这般的“学困生”,也想继续品尝下一粒瓜子,解决下一个问题;其次是明确当前目标,不需要“高、大、远”的方向,那对于孩子们来说相对遥远,此时此刻我要达成的目标:今天、本周的任务,一个一个的逐渐达成,正如我们“嗑瓜子”,一次抓一把,吃完再抓一把,不知不觉便解决了一大袋子;第三是及时的评价反馈,完成每一个任务,如同嗑完一粒瓜子都能品尝瓜子的香甜爽口,我们必须认可孩子们的每一点亮点,虽然不那么耀眼,但对于他来说也是尽力而为之,我们不要吝啬我们的赞赏与鼓励;第四是团队的合作共进,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一个团队的力量是无穷大的,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们同伴意识、协作意识、承担意识等团队精神,“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几个人或坐或行,嗑着瓜子、谈古论今、说东道西,此乃人生幸事也。

        小小一粒瓜子,衍生道理可不小,看来瓜子还得经常嗑。

        这是《教育随笔之我见》的最后一篇了,整个系列用时近一月,也是在布置第二次读书分享会时准备给老师们做个小讲座,啰啰嗦嗦的写了这么多,有点喋喋不休之感,同时也从自己之前的随笔中选择了8篇作为案例呈现,有些自我感觉良好,有些也十分拙劣肤浅,但毕竟都是自己用心写出来的,希望能有一点帮助。

        人生如攀登,走着走着,你就会发现沿途的风景不一样了;其实写作也是一样的,你就这样慢慢的写呀写,突然有一天,翻看自己所写的,居然这么多、这么有味……

                2022年5月29日落笔

相关文章

  • 教育随笔之我见(9)

    “教育随笔”的字眼我选择“随”字,正是因为这个“随”给我们很多启发,首先就是随随便便的写,放开手脚,不要有...

  • 教育随笔之我见(6)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

  • 教育随笔之我见(3)

    记录每天班级内外发生的故事,会让你积累很多的资源,当然老师们会感觉每天在大脑中寻找值得记忆的事是非常痛苦的...

  • 教育随笔之我见(7)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情,曰景。” 情和景的有机融合构成了我们想要的“意境”,在教育...

  • 教育随笔之我见(8)

    一般来说,读书笔记是指我们在阅读书籍和文章时,把值得记录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或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写下...

  • 教育随笔之我见(4)

  • 教育随笔之我见(1)

    所谓随笔就是随时表现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的散文体裁。教育随笔就是采用随笔的形式,谈教育思想观点,表现我们在...

  • 教育随笔之我见(2)

    教学随笔在写作上是相对随意,并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既可以叙事言志,又可观景抒情,还可以读书...

  • 教育随笔之我见(5)

    中国自古有礼仪之邦之称,从先秦以来就比较重视文人骚客,崇尚尊师重道,虽然有短短数十年的“臭老九”之称,但改...

  • 教育随笔------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作文教学整合

    教育随笔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作文教学整合策略之我见 2019年8月开始,我便担任六年级语文教学...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育随笔之我见(9)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uvnp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