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间看了台剧《一把青》,遂找来白先勇的著作《台北人》阅读,期间离愁别绪不断涌入心窝,让我这个从未离乡的人体味到了什么是乡愁,正值读书日,想把这本书推荐给同学们,共勉。
——题记
1
一九四九年,在这个神圣的年份,历史给一代中国人身上烙下了最深的伤痕。
二十一年后,一九七零年, 一位将军之子用深情的笔触将这道伤痕记录下来,编辑成册,题名《台北人》,给那些思乡怀乡的人儿以慰藉。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当我翻开《台北人》,那股凄凉之感仍然摄于心扉,可见当年被历史裹挟的弄潮儿是多么的无助。世间的两大悲剧:美人迟暮,英雄暮年,算是在这本书里写尽了。
2
《台北人》共由十四篇故事组成,各个故事相互独立又构成一体。名义上是写“台北人”,实际写的是跟随国民党去台湾的“外省人”,这些人里上至官僚,下至平民,无不体现着对旧时光的留恋,对大陆故乡的感怀,仿佛他们的生命在离开大陆的那一刻便死去,台湾的他们只是一具枯槁的肉身,只为思念苟延残喘。
3
曾经有些疑惑,白先勇作为一个出身武官世族的才子,为什么作品的基调如此凄婉?他笔下的人物总是充满小女人的哀怨,语言也是婉转缠绵,像极了红楼,这岂是大丈夫所言?后来才慢慢理解,这样的风格其实是一个破落贵族对往事的释怀,对人生的看淡。他始终站在制高点上,以悲天悯人的态度俯瞰这些被命运捉弄的人儿,替他们悲哀心痛,他的内心充满着人文关怀。
在《台北人》中,白先勇主要塑造了两类人:永远活在过去的旧人;记住过去,但接受现实的新人。
当然,第一种人在《台北人》中占据了主体。像开篇第一章《永远的尹雪艳》中的尹雪艳,她到了台北后,依然穿着十几年前在上海百乐门做交际花时的“蝉翼纱的素白旗袍”,家宴找的呢,也是曾经捧场的旧人。《一把青》中的朱青,虽然已经沦落风尘,但是还是喜欢“童子鸡”——空军里的小伙子,企图从他们身上寻到故去丈夫的身影。《梁父吟》里的将军,依然不改当年的派头,甚至希望有生之年能重新打回大陆,颇有些“自古英雄如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的味道。他们这些人,作者是怜悯和讽刺的,在文章末尾,或多或少暗示了他们即将败亡的结局。
至于第二类新人,作者同情之余增加了几多赞许,《金大班的最后一夜》的金大班,她知晓自己年华已逝,遂不留恋舞场 ,找了个商人上岸过活;同样是《一把青》,故事讲述者“师娘”比起朱青的堕落显得尤为可贵,她仿佛淡忘了在大陆发生的一切,静静地向前走着。 作者鼓励这种繁华故去后的淡然,他懂得时间的无情,《冬夜》里最后一句“台北的冬夜愈来愈深了,窗外的冷雨,却仍旧绵绵不绝地下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