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读书,从连环画开始的,记忆中是本《地道战》,只看小人儿,不看文字,原因无他,只有3、4岁,不认识。而后慢慢开始学习“a、o、e”,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后来开始看闲书,特别是上厕所的时候,受父亲影响,那会儿街邻四访都是公共旱厕,5个蹲位,每每因为手执一书,和我家老爷子各占一座,“不工作”,只享受,导致门外排队等候入恭的大爷们不停得咳嗽。
记得小学五年级,我已能慢慢试着看国学名著(可能天才们都是3岁就开始看四书五经了,但是在下愚钝,那时确实不识字)。最爱《西游记》,《红楼梦》看不懂,《水浒》、《三国》只能记住几个经典的画面和少许英雄人物,当然潘金莲也有较深映像,其他的就全部笑忘于江湖了。那时整天脑子里就是猴子的英勇无敌,这可能也是我看《大圣归来》会热泪盈眶的原因吧。再后来就开始专注于游戏机和打篮球,至于书,也就随风飘散在书桌里了,毕竟它不能代替我的童年和青春,但每周末会去老街上看《足球小将》、《灌篮高手》,2毛钱一本,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初中毕业。
初中以后学习节奏加快,闲暇之余更多的是“学习”电影《古惑仔》,好玩的天性充实着整个初中学习,而书之于我,只会在上厕所的时候才会想起,不过那时小有成就的事是我是《故事会》的会员了,而且还有过几篇投稿刊登在书上。初中毕业的假期漫长无比,无聊到撕纸的我开始又看书了,书中的一些故事慢慢转移了我的注意力,然后晚上就到球场释放多余的精力,打球,看书;看书,打球。
其实当一个人专注起来,生活有时也可以很简单。
现在想想,从儿时开始,从对书的好奇到每次入厕看书,可能那时潜意识里已经开始养成习惯了吧。
真心开始把看书当成生活习惯是在大学的几年。宿舍十个人,除我之外几乎都看书,那时朋友们吹嘘的都是《寻秦记》、《国画》等等,我插不进嘴,都去看书了也没人陪我吹牛打屁,没法,也学着看吧,反正识字。不过那时看书不系统,也不清楚自己究竟为什么看书,只是为了打发学校无聊的时间。但从那时候起,我认识了三毛,知道了张爱玲,明白了历史中的人物其实也不是神,是跟我们一样喝多了都吐的人。两年半的时间看了多少书我已经记不得了,只知道毕业时还是有好大一个箱子,学校图书馆的书也借阅了不少,不过记住的不多。
再后来,处社会,干工作,把妹子,才发现自己的知识是如此的欠缺,而且拉萨无聊的生活似乎也只有看书才能消耗多余的时间。那时拉萨只有两家卖书的地方,不算新华书店,因为新华书店的书我是几乎不看的。一家在江苏路,军区大门对面,一家是东郊的《成功书店》。每周几乎都会走好远的路去逛逛,找一些自己喜欢的书籍,慢慢的,读书成为了生活中的一些习惯。
2007年我有幸到北京这个大的不能再大的城市进修,王府井图书城和西单书城的场景让我目瞪口呆。一栋楼,几乎都是坐在地上看书的人,从孩子到老人,从打工仔到白领,结账的柜台前也是排着望不见尾的人。我吃惊,惊到驻足不动,惊到忘记了我是来逛王府井的。从那一刻起,我突然就像一支饿了多年的野狗遇到了一块五花肉,才发现生活原来还可以这样过。一年的时间,开始了灵魂和身体都在路上的日子,一直,到现在。
现在好多朋友问我,为什么读书?读书又为了什么!抱歉,我真的不知道。读书于我,只是一种生活习惯,从小时候不拿书就不能入厕开始“工作”到2007年在北京开始每天看书到现在有空就看书,就像吃饭得夹菜,洗澡时要打香皂,牛仔裤习惯配运动鞋,每天看会儿书吧,不觉得累赘,不看吧,就觉得上厕所忘了带卫生纸,得把纸拽在手里心里才踏实一样。
不过读书的好处还是蛮多的。
读书,会在你说话的时候,可以时不时的冒出一句听着比较哲学,但是自己也似懂非懂的话来技惊四座。
读书,会在你把妹子的时候,可以透过人的表现看见她内心的世界,知道在清明节的时候是送菊花而不是玫瑰花。
读书,会在你人际交往比较混乱的时候,能知道酒肉朋友嘴上过,是非自有心中留。
读书,会在你学着别人跳槽炒老板鱿鱼的时候,你会在狠话就要出口,文件就要摔倒老板脸上那0.01秒的时候猛然留下一句美丽的谎言而保住你明天的午饭。
读书,在人生的这段历程当中,它不是风景,更不是你的鸡汤,也不会成为让你身家过亿的武功秘籍。
不过,通过读书,他会让你知道,你,为了什么而活,活着又为了什么。
读书,只是一种习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