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沸沸扬扬的标题“我们的青春不一定有爱情和堕胎,但一定有作弊” 加上好友的安利,让我和朋友最终走进了电影院观影。
![](https://img.haomeiwen.com/i671041/ec23b79853627950.jpg)
把影片剪成几个部分分开来看。初期的影片像是一部讲述天才少女被社会同化的电影。后期的影片更像是一部单纯少年黑化历史。但是整体观看影片,真的只是让我们感慨我们的青春吗?我猜,导演应该令有深意。我能看出来体会到的,有以下几点。
1)学习的目的:习得,获得和取得
转学之前的女主,学习应该是为了习得。习得知识,丰富自己。这种情况下,女主并不为自己的成绩感到骄傲,也不为嫌弃自己非贵族学校学生的身份。如同她跟父亲对话中说,如果不转学,也许会更加快乐幸福。生活中,这部分人很少,但他们,确实最能长久坚持学习的人。也是最后最有可能实现自我的人。
而转学后的女主,发生了改变。学习不再是为了习得。而是为了获得,获得友情,获得金钱以改善当下的生活。男主呢?他努力的学习,是为了获得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和一个更好的未来。如果此时你在人群,抬头看一看。身边是否有太多这样的人。为了具体而现实的目标,学习,拼命的学习。这样的学习可能最现实,对生活见效最快。但是这种行为本身是否太过于悲凉。
而女主的朋友,学习目的就是为了取得。他们先辈已经为他们准备的充足的享受,为了防止他们轻易获得,而加了一个小小的门槛。能力达到,爬了过去,就能轻易得到更多更好的享受。享受不是坏事,门槛也没有毛病。坏就坏在了他们没有选择正确的道路去攀爬到这个门槛,也坏在了给他们设置门槛的人根本就没有管控他们攀爬过门槛的方式。
2)“我认为我该给的爱”
女主为什么会走上”作弊致富“的道路。我想,起到决定作用的,是那20万泰铢。那20万泰铢,是什么?是自己父亲的节衣缩食,是学生家长对学校的缴械投降,更是一份年轻少女无法承认的爱。你是我生身父亲,爱我如生命,给我阳光,遮我风雨。但是为什么,不能接受尚不能反哺你的儿女的疼惜,为什么不能坦诚以告,又为什么不能静下来,和我谈一谈,试着听听我的青春,懂懂我的年少。如果电影里,父亲坦诚20万的事情,是不是就不会女主顶撞校长被取消新加坡奖学金的事情,也是不是不会出现父女对吼而后相互欺骗的道路。
如果有已经为人父母的看了电影,希望能通过这一幕有所感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灵魂,都能感受的。你可以无怨无悔的付出,也请接受的痛彻心扉的怜惜。爱,有那么多模样,请千万不要把它捏成大山形状,压垮了子女尚未成长的脊梁。
3)教育该有的模样
高中时期有段时间,语文老师和数学老师产生了一点矛盾,然后经常能听到他们自己的课堂上”诋毁“对方的课业。语文老师说“ 数学学那么好有什么用?你生活过日子要用积分还是要用代数?懂加减乘除就够你过一辈子了。” 数学老师会说“语文学好了能干什么?你过日子天天写作文还是吟诗作对了?能看懂别人些什么写什么不久够了。”当时只是笑笑。观看电影的时候,这段记忆才重新被记起。
电影里,女主的朋友向女主抱怨,自己没有学习数学的天赋。而后随着剧情的发展,女主学校推出新政策,限制了学分低的学生参加舞台剧。而女主让朋友能够参加表演,开始了她人生第一次作弊。作弊成功后的女主朋友,成功参加了舞台剧的演出,也获得了鲜花和掌声。
人无完人。连老师都分科教学,那凭什么让学生样样精通。除了成绩要棒,体能还不能差,情操还必须高尚,人际关系还不能落后。
能不能,把教育分的细致一些。先教学生如何找到自己的擅长项目,再教他们把擅长的做到极致。至于其他的,就让他们自由发展。做到不拖后腿,不影响自身发展就够了。
4)你要做什么样的人,要走什么样的路
如果电影到了女主作弊被抓接受处罚就结束,然后大家各安其命,各自终老。那这部电影决对会是一部臭大街的烂片。但是情节变化,女主的好友不再只想演员,而更想成为男友的“监护者”,而她的男友,也更想成为“父母眼中的自己”。他们变了,但是没有路途到达新的人设。所以,才有他们之后的合作。
合作中,女主的初衷不改。还是那个想要留学的女主。但唯一改变的,是她前进的方式。不能光明正大的走,就偷偷摸摸的走。这行为,也算是高智商高能力“无产者”唯一路途。
而男主呢?被人毁去了唯一出国的道路。尽管愤恨,委屈。但现实已经弯曲了他的意志。贫困到无以为续,苟活才是最现实的选择。就像男主说的“好歹还有钱。” 是的,一个心高气傲单纯的少年,终于被现实打倒,彻底了改变了人生的轨迹。这也是为什么影片快结尾的时候,男主会威胁女主与他一起作弊赚钱。那个时候,男主已经不是原来的他,而是一个崩坏的灵魂。
最后,我想说。整个影片,对我来说,是一个悲伤故事。它并不是让我回忆年少时期作弊方式的多样,而是让我看到生活中更多的不足,给我更多的惊醒。
与君共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