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本书
本书于1946年出版,作者亨利·黑兹利特(Henry Hazlitt)是一位经济专栏作家,本书作为一本专门为社会大众撰写的经济学入门读物,对许多广为流传的经济学理论或学说中的谬误进行揭示,旨在让普通人也可以了解经济社会的运作法则。在第1章,作者就开门见山地讲,经济学与其他科学相比,受人类逐利天性的影响最大,更因人类天生具有短视倾向,因此经济学领域谬误最多。特别是宏观经济学领域,因为对个体影响的间接性,很难被人们注意到那些经济政策与自己的关系度究竟如何。因此,本书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读者去分辨那些看似流行的经济学理论中的谬误,进而提高分辨能力(不至于死都不知道是咋死的。。。)
1、是制造了新的需求,还是仅仅转移了原有的需求结构?
从破窗理论的案例分析出发,作者指出人类总是喜欢只看到眼前所得的,却忽略背后可能失去的东西。在破窗理论中,本来可以用于买衣服的钱不得不去用来修窗户了,需求没有得到创造,只是转移而已。因此破坏行为本身并不会对社会产生什么积极作用,更何谈创造更多工作机会。作者从破窗理论进一步延伸,讲到战争也不是创造了更多需求,而仅仅是改变社会的需求结构,打破了原有平衡。战争并没有提高需求本身,要明白需要和需求其实是两码事情,需求要与社会整体生产力保持平衡,这也是所谓穷的国家,需求不高的原因(因为没有足够的购买力去负担得起)。此外,人们往往被看似繁荣的金钱符号欺骗,忽略掉可能是通货膨胀造成的视觉幻象。当然,战争也不是没有积极作用,战后人们重建家乡的决心会让社会在一段时间内爆发旺盛的生产力,此外,战争促进陈旧设备的淘汰,刺激科技的发展,进而提高社会生产效力(当然,前提是那些陈旧设备缺失必须应该淘汰了)但总体而言,战争对社会生产力起到的依然是破坏作用。
反思,不要仅仅看眼前的利益,还要想象那些本来可能被创造,却因为失去机会产生/获得的东西。
2、政府投资到底是扶持差的企业,还是打击了好的企业?
政府投资坏账率更高。政府提供贷款的对象往往是私人企业不提供贷款的对象,因此政府的贷款条件更加宽松,对于贷款人偿还债务的能力及诚信度评估不如私人机构严谨,私人贷款机构需要为自身盈利负责,独立承担风险,而政府用的是纳税人的钱,相当于政府对生产效率高的企业征税去补贴生产效率低的企业,造成社会总体生产效率的下降。
反思,政府投资不能任性,更不能漫天要税,扶贫不是简单帮助弱者,还要从全局角度考虑,是否值得投资,投多少资金,能承担多少风险等,否则从整体社会效率上看,副作用很大,会削弱真正有实力的企业。
3、科技进步究竟会减少工作机会,还是会增加工作机会?
其一,从表面上看,科技进步导致需要工作的工人数量下降,貌似是减少了工作机会,但另一方面,会增加本行业新的工作机会种类,如机器操作工人等。其二,生产效率的提高带来的净利润的增加,对经营者而言,会有三种选择处理净利润1、扩大再生产 2、消费 3、投资其他行业。这三种选择都会带来相关行业的人员需求增长。其三,同行竞争导致整个行业产品生产效率提升,价格下降,好处越来越多流向消费者,导致总需求量提高,因此市场需要更多的产量,也带动了本行业就业机会的增加。但是从短期看,的确会牺牲部分人的利益,他们曾经赖以维系生存的技能因为科技进步而不再有用,这就需要政府为这些人提供培训、补偿金等。
反思,在当今信息爆炸、科技进步的时代,更要养成主动学习,与时俱进的品质,要有对新行业和未来的前瞻性,提前贮备能力与素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