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佛道 灵修
游道教发祥地--崂山

游道教发祥地--崂山

作者: 风聆梅语 | 来源:发表于2020-10-31 10:45 被阅读0次

    崂山是道教的发祥地,是我一直神往的地方。十一假期到了,便迫不及待地驱车前往。

    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邂逅崂山,在用诗词表达着他们对于崂山的情感。

    “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中年谒汉主,不惬还归家。朱颜谢春晖,白发见生涯。所期就金液,飞步登云车。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这是李白的《寄王屋山人孟大融》,相信这首诗是大家最熟悉的,在朝堂受挫的李白,只能寄情于山水之间。他一生游遍名山大川,但想必唯有崂山能将这游山、观海与寻仙三者的感受结为一体,体现着崂山超凡脱俗的气质。

    “崂山逊君云如海,君无崂山海上云。”崂山作为海上名山第一,独具一份山海气概。秋天登崂山,寻一高处望山观海,看一抹悠悠斜阳点燃天际的云彩,这份惬意与旷达,是崂山豪爽豁达的气质。

    “云海茫茫不见涯,潮头只见浪翻花。高峰万叠连云秀,一簇围屏是道家。”这是丘处机的《无题》,作为全真派创始人王重阳的弟子,他多次来到崂山讲道,开创龙门派,并留下了数十首描写崂山的诗词,今天,丘处机的诗词石刻主要分布于太清游览区、仰口游览区等,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也为崂山更添一份清雅气质。

    “独坐松林深处,遥望夕阳归舟。激浪阵阵打滩头,惊醉烟波钓叟。苍松遮蔽古洞,白云霭岫山幽。逍遥竹毫拿在手,描写幻变苍狗。”这是蒲松龄在《西江月·崂山太清宫》中的诗句。

    作为崂山最有仙气的地方,太清不仅仅有秀丽的山水风景,更有蒲松龄先生笔下的《聊斋志异》中民间广为流传的《劳山道士》、《香玉》的故事。今天在崂山的太清宫内,还能看到书中所写的那面穿墙的影壁,还有为这位民间文学家所建造的祠堂。这些都是崂山独有的文化历史底蕴气质。

    “千古如天日,巍巍与善生。禹终平绛水,舜亦改薰风。江海生灵外,乾坤揖让中。今人不知此,箫鼓谢年丰。”这是范仲淹在《题下宫三官殿》的诗句。

    在宋代,太清宫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已经颇具规模,其中的主要建筑至今都保留了当时的风格,是崂山重要的文化历史遗产,也是崂山雄伟沧桑气质的体现。

    “胶东胜地有崂山,道是神仙住此间。峰插紫霄浓雾拥,岩封黄海碧波环。上清宫里千年树,梳洗楼前百丈泉。最爱风光奇绝处,天来飞瀑涨龙潭。”出自吴太蜀的《访崂山》。

    都说崂山是座仙山,不仅仅只是风景活似是仙境,也是因为有着千年道家文化的深厚积淀。院落锁清秋,秋天的崂山古木参天,姹紫嫣红。这份场景也让崂山有了一股“仙气”的气质。

    “柳台石屋接澄潭,云雾深藏蔚竹庵。十里清溪千尺瀑,果然风景似江南。”这是郁达夫在《自柳树台游靛缸湾蔚竹庵》的诗句。

    秋天的九水可真的是一处难得的山水画廊,有漫山的斑斓彩叶、清澈见底的溪流素潭、幽静的林间小路。行走在石阶上,眼前一幕幕画卷缓缓展开,是这个季节的崂山专属的文艺气质。

    “陡壁东溟上,登临意豁然。鲸鱼吹海浪,鸥鸟破螟烟。足外真无地,眼中别有天。餐霞谁到此,千古说表莲。”这是纪晓岚的《八仙墩》。

    八仙墩紧邻青山渔村,相传是八仙过海起步的地方,早在明代便有大学士高宏图曾言:八仙墩如锦茵绣籍,实第一奇,第一丽。今天游客们可以在太清红码头乘游船在海上远观八仙墩,感受崂山的这份奇险精绝气质。

    在去崂山之前,先查查关于崂山的资料。崂山为什么是道教的发祥地呢?

    “名山大川,僧道多占”。

    崂山自秦汉以来就是中华道教的发祥地。远在春秋时期,崂山的道家方士就集聚在山海交会的不其山(现青岛市城阳区)周围,当时的不其山几乎与终南山齐名。

      在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历史中,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同崂山道教有着不解之缘。  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曾经不远数千里来到崂山访道求仙。秦始皇在崂山脚下与安期生的一次长谈,引发他命令徐福东渡的历史壮举。

      汉武帝两次来到不其山“祀神人,建明堂”。唐玄宗派道士来崂山为他采药炼丹,现在崂山棋盘石风景区内保留的唐代摩崖刻石上记述了这一鲜为人知的历史轶事。宋太祖赵匡胤召见并敕封过崂山道士刘若拙,刻石记事至今在太清宫“逢仙桥”旁供游客追忆。

      元代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父子,明代的嘉靖、隆庆、万历等皇帝都曾召见和敕封过崂山道士。 从可查的史料中看,崂山道士中受到过皇帝敕封的就多达13 人次。这些著名道士都为社会的发展、百姓的安宁、道教的流传做出了贡献。

    其中大多数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修身、养生、练功的著作和心得,成为当今气功研究和发掘工作中难得的文化遗产和理论基础。  晋代以前,因崂山地处偏隅,道教的发展鲜为人知。唐宋以后,崂山道教发展迅猛,庙宇建筑越来越多。   尤其宋末元初时期,道教全真派的一代首领王重阳率领7位弟子来到崂山,宣传全真教义,崂山所有道教庙宇都飯依了全真派。全真七子在崂山各立门派,成为道教全真派首领王重阳自创立全真教以来第一处地面大、庙宇集中的丛林基地。

     


      成吉思汗与南宋皇帝几乎同时派人来到崂山请邱处机,南去还是北行在弟子们中间形成争论。邱处机根据社会发展的不可逆转规律,为了制止蒙古部队的残酷杀戮,毅然决定北行。成吉思汗召见邱处机之后,接受了邱处机“欲一天下者不嗜杀人”的劝告,将汉文化引入其政治统治之中而得天下。
    成吉思汗敕封邱处机为“国师”并令其“掌管天下道事”以后,崂山道教开始进入全盛时期,崂山太清宫中保留至今的《虎符文》碑刻,就是当时情况的记载。后延至明、清数代而长久不衰,极盛时期崂山有上百处道教庙场,对外称为“九宫八观七十二庵”。

    它们分别隶属于“全真七子”马钰、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王处一、郝太古、孙不二所创的七大门派——遇仙派、南无派、随山派、龙门派、嵛山派、华山派、清静派以及龙门派衍生出来的金山派、金辉派和鹤山派。

     

      直到今天,崂山仍然是中华道教的重要基地,现在对外开放的太清宫、太平宫、明霞洞、上清宫及遗址保存较好的明道观、关帝庙、华楼宫、蔚竹庵等道教庙宇为游人展现了浓厚的道教文化。

    带着仰慕拾级而上,来到后山,山上鸟语花香,游人摩肩接踵,尽量避开游人,来到人稍微少的地方抓紧时间拍照。每每到达一个稍微高一点儿的地方就回头望,头上蓝天白云,山上云雾缭绕,在浓荫处隐隐约约看到寺院的建筑。不知走了多少台阶,终于来到狮子岭,这里有一大块儿空地,站在此处回头看海,原处的山水一览无余,视野很宽,游人纷纷驻足拍照留念。

     

    抬头看高处,发现这里离山顶还有比较远的距离,考虑到时间和体力的问题,决定不再继续往上爬,决定下山。

    坐上巴士往回返,一路都可以看到一个个网红的渔村,在临海的山崖边密密麻麻而又错落有致地排列着一座座红色屋顶的房子,那是渔家宾馆。远远望去,一大片一大片红色的房子在绿茵里,在蓝海边,在山崖处顺着山崖依山而建,非常壮观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车上的游人纷纷拍照或摄影,把网红渔村发给亲朋好友或朋友圈。

    这里空气清晰,这里文化底蕴深厚,这里如诗如画,这里令人流连忘返。美好的时间总是短暂的,不知不觉天色已晚,崂山之旅在恋恋不舍里结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游道教发祥地--崂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vdmm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