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薛兆丰的经济学课》笔记-012

《薛兆丰的经济学课》笔记-012

作者: 张常德 | 来源:发表于2018-06-20 22:23 被阅读0次

012.歧视的作用和限制歧视的恶果

因为存在稀缺,就必须做出选择,有选择就有选择的标准,这时就不可避免出现歧视。所以,比讨论如何避免歧视更有意义的是,谁来歧视以及歧视的后果由谁来承担。

歧视不可避免,歧视的存在就有它的合理性。如果合理的歧视被禁止,又会酿成什么结果呢?

歧视与美国次贷危机

美国从1960年开始,伴随非裔美国人民权运动、女权运动、性革命等一连串民权运动的兴起,并于民权法案通过后进一步扩大,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平权运动”。目的是为了防止在“肤色、宗教、性别或民族出身”上对雇员或就业申请人的歧视。

1991年,随着美国商业银行的房贷数据的公开化,人们就有机会对这些数据进行研究。这时候有人发现,能够拿到贷款的多数是白人。然后,很多媒体记者就经常拿这个数据说事,认为弱势群体没有得到公平的待遇,这可能也是平权运动留下来的后遗症。

事实上,银行不贷款给弱势群体,是有其运作方式决定的,银行必须控制不良贷款的比例,才能保证其风险可控。

1992年,联邦储备局波士顿分行发布了一份所谓的“科学统计报告”,声称经过严密的计算,美国的商业银行对弱势群体进行了歧视。很快整个社会就掀起了一股要对弱势群体发放更多贷款的运动。要实现这个目标,商业银行必然要放宽放贷的标准。

政府一方面威逼商业银行,若商业银行被查出歧视弱势群体,就要发起集体诉讼,银行将被面临巨额罚款。另一方面利诱商业银行,让有政府背景的两家房地产公司——房地美和房利美,收购商业银行的房贷合同,让政府来承担不良房贷的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开始转变态度,不但不再对贷款人进行严格的审查。相反,还请了很多明星来做广告,教贷款人怎么轻松实现贷款。

信贷的放宽,必然带来房地产市场的繁荣。贷款相当于每个人都是在向未来的自己借钱花,这些贷款(债务)被商业银行层层包装,资产证券化后,实际上变成了有毒资产。击鼓传花的在市场上流通,就看谁最后接盘了。

由于政府强迫银行改变本来区别对待贷款人申请的标准,使得贷款人的不具备偿还能力的人也能轻松获得放贷,最终当贷款人无法偿还债务,引发了危机。这不是市场的失败,而是政府的失败。

【信贷是经济运行中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不过这笔支出是相当于向未来的自己借了一笔钱,当你将来偿还债务时,支出就会大于收入,这就制造一个周期,也就是经济的波动。经济周期有短期和长期,短期一般经历8~10年,长期经历可能长达几十年。比如美国的1929年及2008年,日本的1989年发生的经济危机,都是长期周期的波动。我认为,政府禁止商业银行对贷款人的合理歧视,只是加速了经济危机的发生,即使没有这种政策,迟早也会因为其他原因导致经济的波动,这是经济这台机器无法修复的Bug。】

【由于在位者考虑更多的是当下民众的呼声,他们习惯运用手中的权利,制定符合当下人们的利益,而对未来相当考虑较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薛兆丰的经济学课》笔记-01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vkf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