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里,“道”本义为道路,但含有引导、导向的意义,也可由道路之义引申为一切通路。“道”由道路的本义还可引申出抽象意义的方法、技艺、规律、学说、道义等意义,还引申为述说的意思。再引申又有引导、开导等义。
“道”字始见于西周金文,也有说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古字形从“行”,从“首”,有“领头”的意思。在古书中“首”字有时也可通假为“道”,可知“道”也与“元”“始”“一”“端”等意义相关,故能用以指称宇宙万物的本源。
![](https://img.haomeiwen.com/i952794/8de47d7441c8cec0.gif)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中最核心的概念,《道德经》上篇为“道经”,专门论述了“道”。但在《道德经》中不只是“道经”里讲“道”,全篇都在讲“道”,在第1、4、8、14、15、16、21、23、25、32、34、35、37、40、41、42、51、62等章中,都有关于“道”的论述。其实,《道德经》全篇都是在讲“道”,正如大家知道的,“德”是“道”的一种表现,说“德”也是在说“道”。如此,才有“道家”之说和“道教”的发展。
老子讲“道”,一开始可能是从早期的公共思想资源中继承的。老子的贡献是从天文、自然及人世间的各种现象中总结出有循环、回归、反复特征的“天道”,从中提炼出“道”,以取代“上帝”“天”的主宰权威,成为更加原理性的存在。他的“道”侧重宇宙论和本体论,带有十分明显的普遍规律、法则的意思,与儒家政治伦理意义上的“道”有所区别。但是他的“道”又是天地和人类的政治、社会运行所应取法的典范,故有“天之道”“人之道”等讲法。
《道德经》第一章开头即说“道可道,非常道”,在最后一章说“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如何理解老子的“道”,历史上众说纷纭。传统如河上公注、王粥注都认为老子的“道”是不可言说的。战国时代道家著作也普遍认为“道”是不可言说的。但历史上也有少数学者主张老子的“道”就是可以言说的。其实,不论可以言说,还是不可言说,两千五百多年来,世人并没有少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