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欲”到“无欲”
1、“有欲”的危害
老子反复讲“塞其兑,闭其门”。“门”者,感官之门也。从世法讲,不闭其“门”,就会扰乱民心,故老子主张“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的确,世风的日下,人类社会的道德沦丧,就是人们不听老子言,开其兑,敞其门,纵情贪欲,放肆无度地满足感官享受所导致的。所以,“塞其兑,闭其门”也是治理人类社会有序化的根本所在!从认识角度讲,二相的根(主体)尘(客体)对立的认识状态是一切烦恼的根源,更是人类认识宇宙万物真理的根本障碍。老子说:“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可见关闭感官“有欲”的奔驰,泯灭二相的极性观念,才能彻底断除烦恼与痛苦(“终身不勤”)。
用佛家的话讲,只有“塞其兑,闭其门”,“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才能体道,才能证入实相本体,六根(门)的趋外奔逸,二相识取的认识,无法认识自性,更谈不上证悟、契入“无上道”。佛陀在《楞严经》上讲:“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门),六为贼媒,自劫家宝。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佛陀明确指出,不“塞其兑,闭其门”,六根外驰,犹内贼劫自家珍宝,使无量劫轮回生死,于极性世界不能脱出。“从无始来,循诸色声(六根攀缘六尘),逐念流转(二相分别的‘有欲认识’),曾不开悟性净妙常(无法认识究竟一相的宇宙真谛,不生灭的真如实相)。”
2、妄与真
“若弃生灭(一切根尘相对,必然外界事物的变化反映入心,‘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外境事物无一不在运动变化中,两相执取,根尘相对,反映成识,必然极性生灭观念不断,故生死轮回种子相续。若能‘塞其兑,闭其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攀缘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必弃生灭’),守于真常(因一切生灭运动变化,皆在不生灭的真常中运动变化,犹如电影上的一切运动变化,皆在不变的屏幕上进行。能于生灭中识取不生灭的‘真常’,这是‘塞其兑,闭其门’的必然结果,久久功深),常光现前(这是‘塞其兑,闭其门’的微妙玄通,‘是谓玄同’,一相的‘无欲观其妙’呈现),根、尘、识心,应时消落(有欲的二相认识完全转成一相的‘无欲认识’)”。
“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华。阿难,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这是佛陀大智慧对应“塞其兑,闭其门”最本质最彻底的诠释。老子讲,“塞其兑,闭其门”达到“玄同”的境界,具有“终身不勤”的效应;否则,会有“终身不救”的恶果。但没有佛陀的大智慧,人们很难理解“塞其兑,闭其门”的深邃意义,更不了解“不勤”、“不救”的根本所在。有了佛陀的大智慧点拨,我们才知道“根尘同源”,根(主)尘(客)不是二相,是一相,本来不二,只因极性识心,妄分内外、主客、人我,致使一相的本体,习惯地分割成二相的虚妄认识和感受,从而颠倒妄想、无明愚痴层层叠加,恶性循环,无法解脱。犹如虚空中挂鸟笼,鸟认为虚空分成内外(根与尘),其实鸟笼并未将虚空分成二相,实则虚空仍是一体(根尘同源),只是鸟的识心处理成内外二相的感觉和感受而已!
“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根尘相对产生的一切感觉和感受,无不似虚空中挂鸟笼,妄分内外,实无内外之实。是故佛陀说“识性虚妄,犹如空华”。空华本无,病眼妄见。见者,自以为感觉感受真实,其实华本无生,是感官处理得到的感受在欺骗着我们。为什么?根尘犹如太极图的阴阳两半,当“S”线一旦现于无极圈内,阴阳同时并立,互为前提,无先无后。同理,根尘交芦,相辅相成,亦无先后,同根同源。故“由尘发知,因根有相”,尘由根有,无根不显尘;根由尘立,无尘根不存。我们六根对六尘的能见(见)所见(相),佛陀证实了都无自性(相见无性),都是根尘相对的识性所现(唯识所现)。虽然所现之感受真真实实,实则与空华显现的感受无异。这正是佛家讲的“唯心所造”,唯识所现的机制。佛陀讲:“诸根(六门)如幻,境界(六尘)如梦。”这种深邃的“观其妙”,唯其佛陀也!!!
根尘相对的发识,犹如我们戴墨镜看见晴空为“墨空”一样,晴空本未变,戴镜者成镜色。同理,我们的六根亦如戴有色眼镜的镜子,受镜子的限制,只能感觉到镜色的感受。可见,众生各自的六根结构和功能不同,处理出的感受不同,所见到的事物不同,以致各自所见的世界各异。《大般涅槃经》讲:“‘恒河流水,汝(指五百饿鬼)何不饮?’鬼即答言:‘如来见水,我则见火。’佛言:‘恒河清流,实无火也,以恶业故,心自颠倒,谓是为火。’”《楞严经》讲:“有一小洲,只有两国,唯一国人同感恶缘,则彼小洲当土众生,睹诸一切不祥境界,或见二日,或见两月,其中乃至晕适佩玦,彗孛飞流,负耳虹霓,种种恶相。但此国见,彼国众生,本所不见,亦复不闻。”同处一小洲,各自的“循业发现”则不同,故猫头鹰不知七色,人不见单色世界。《金刚经》讲:“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因为众生根尘相对,所见到的世界,无非是各自“循业发现”的“应所知量”。
据佛经讲,地狱众生根尘相对,只发现铜、铁、火、石四种物体所组成的世界景象;饿鬼众生根尘相对,发现阴沉昏暗的阴间;人道的我们则发现日月星辰、山河大地的世界存在;天人见不到日月星辰的世界。我们和畜生同处一世界,但由于二者业根不同,所感受到的世界并不相同,如食肉动物闻着血腥味,口垂馋涎,而人闻着却不香美;人见到日月星辰,可天人却见不到日月星辰的世界。所以同处一地球,各自的世界感受不同。所以,世界的现象并不实有,都是各自依据自己的一套处理系统处理出来的现象。所谓的世界,正是根尘发识的产物。故佛经曰:“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各法界众生,各自循业发现不同世界的总和)。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圆觉经》称为:“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乃至于醒,了无所得。”“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楞严经》)
3、挫锐解纷
明白了佛陀讲的这些道理,就更能深入老子“塞其兑,闭其门”的深远意义。如果我们不“塞其兑,闭其门”,就总是被自己根尘发识所现的梦幻泡影之现象所迷惑,永远在虚幻颠倒中徘徊,岂不是“终身不救”吗?!若能“塞其兑,闭其门”,进而突破根尘识的现象迷惑,破除根尘“立知”的无明,达到“知见无见”、“无欲观其妙”,就像《圆觉经》所说的“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这岂不是实现了老子所说的“终身不勤”(解脱了生死轮回的烦恼痛苦,达到安稳自在,不生不灭的一劳永逸)的功效了吗?!
老子知道修道之人,从“有欲”到“无欲”,必然要经历“挫其锐,解其纷”的过程,才能进入“和其光,同其尘”的“玄同”境界。从认识论讲,这里的“锐”,就是二相“有欲认识”的坚固性、习惯性、自然性。因无量劫来,若无善知识开导,人们总是自然而然地受根尘识的制约。首先是无法认识,其次就算是认识了,也会被坚固的妄想所牵制,佛法上就称为业力的障碍。现在要清除这个业力的障碍(锐),就必然要“挫”其炽然极性分别的“锐”性。二相分别的认识是一切痛苦之源,因二相的认识分成主客内外,必然要摄取外物来满足主体,于是顺则贪而逆则瞋。人人都以此贪瞋的心态来生活,势必造成争、贪、夺、抢的恶性局面,从而痛苦烦恼永无休止,这就是恼乱人心的“纷”。要“解其纷”(去掉纷扰),必先要“挫”其两相分别的“锐”气。儒释道圣哲建立的净化心灵、完善人格的一切理论与实践,都是“挫其锐,解其纷”的教化与操作。
佛陀规范的四圣谛、八正道、六度万行、戒定慧三无漏学,无一不是“挫其锐,解其纷”的法宝。儒家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人伦;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明明德、止于至善,皆是“挫其锐,解其纷”的坚实基础。老子的“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归根复命、“知其雄,守其雌”、“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上善若水”、“涤除玄览”、“为腹不为目”、“不欲盈”、“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贵食母”、“不自视、不自见、不自伐”、“去甚、去泰、去奢”、“得一”、“知足、知止”、“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为而不争,利而不害”、“损有余而补不足”,皆是“挫其锐,解其纷”的具体操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