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望了一年的探亲假,终于排到了猪年初十三,迫不及待归乡的心驱动我提前串了一个班,为的是早一点回到我已经半年不曾回的故乡。
家乡饭莜面在初七夜里临近十一点我们终于下了火车,再一次脚踏实地地踩在了故乡的土地上,拉着拉杆箱迈着焦急的步伐,向出站口走去。
深夜的故乡寒气袭人,怕火车上热而故意穿着深秋衣着归乡的我,显然对故乡零下二十几度且时常伴随着四五级西北风的天气缺乏透彻的记忆,从到站出车门的一刻间便被故乡寒冷刺骨的"热情"所打动,真真切切地又感受到了故乡温度。
初七夜里归乡的人实在太多了,这早在我还在列车上的时候就已经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列车是小时候经常乘坐的那种"绿皮车",烧煤、时速慢、噪音大,车窗可以打开…。
坐在二号车厢卧铺上的我们,想打热水只能穿过几节卧铺车箱,跨过列车中的五号餐车车厢,到位于硬座区的六号车厢尾去打热水。几次打水,都感受到这趟归乡的列车上满满的都是人,卧铺区没有闲置的床铺,硬座区座位都已经是满满实实的人,甚至还有一些买不到硬座的人只能在道子里站着。
出了出站口,拉着拉杆箱走向出租车打车区。只见行人匆匆地往出租车里钻,为数不多的出租车几乎已经载满了乘客。
响彻耳畔的是站前广场播放的乘车规则的广播声:不准发车不打表随意加价,不准拼车拉客。但是对于我们这些已经归程却没有没有选择我其他回家工具的乘客来说,这句不停歇重复播放的声音更像是愚人节里最无趣的玩笑,出租车司机不会遵守,乘客在人多车少的深夜十一点也只会漠视。
我们拉着拉杆箱,走到了出租车停车区几乎已经靠近最后的位置,只见司机已经下车正在和一个乘客谈价钱。
乘客或许是真的信了广播里播放的那些"规则",正在歇斯底里的和司机讲价钱,只要求司机能按表打车算账,而且还要求优先送他回家。
已经走到附近的我们,看着那一样归心似箭的乘客,听着他三番五次和司机重复的他的那些要求,四目游视寻找着其他空车。
我看了看车后面的那些已经围满乘客的出租车,我打断了他俩的“谈判”,对着司机说:"师傅,我们两个人,走不走?"
司机打量了一下我,又看了一眼和我随行的我的母亲,说到:“一人十五!”我应和了一句:“我们两个人三十,成交了!”
司机瞬间失去了再和那位和我们一列车下来的乘客理论的欲望,直接开了后备箱帮我们放行李。只见那位乘客还在坚持他的原则:按表打车,先送他。
已经坐在车里面的我还有我的母亲,终于放松了一口气,真的离家只有平时打车的距离了。司机也上了车,往前开了几米,继续他的拼车吆喝,远方是不停播放的出租车搭载规定,显得两者是那么的格格不入。
我回头看了一眼还在车后不远处的那位乘客,孤零零地站在路边张望。直到司机又搭载了两位乘客后已经发车时候,我又回头看他,还在那里,身边又多了几个人,只不过那个时候已经没有空车了。
其实,对于那位谈价的乘客来说,他是没有错的,能坚持自己的原则维护自己的权益,顺应自己内心对“喇叭”里喊话的认可,苦苦地和司机谈论。
只是半路出现的我两打乱了规则,否则也许司机最后会同意他的要求呢。现在想来,在这一点上我是有愧的,是我打乱了规则,害他在我们走以后还在那里等车。
一路奔波,两次倒车,已经让我精疲力尽。绿皮车里面煤烟让我自小闻不了烟味的人一路上倍感折磨与煎熬。
车厢里面人来人往,自己的衣服也是在人群中蹭了又蹭,早已经是和我们出行人一样的风尘仆仆。
浑身出了汗的身体也沾满了一路上各种的尘埃。更何况凌晨四点多还在倒车的那个城住了一晚,都不知道那个宾馆的床单是不是真的在我们入住时候能认真清理过。
回到家,随意吃了一口饭,跑进卧室脱下那些一路上和我随行的衣服,随意换了一件睡衣,迫不及待一头钻进浴室(卫生间里)。
拧开浴霸的开关,调试好水温便站到了水的下面。一路上风尘仆仆,似乎在那一刻我释然了,为了回家以后或许再不容易我都会义无反顾吧。
近三十小时的奔波,终于回家了,在我冲了一下身体出来后,发现母亲已躺下休息了。
第二天,起的很晚,要不是九点多家里要吃早饭喊醒你,你甚至一夜都不会换一下姿势睡觉。
终于回家了,而且真真切切地在熟悉又陌生的床上睡了一个晚上了。一晚上十来个小时的时间,几乎都感觉不到。只是醒来看了看表才知道,原来已经是早上九点多了。
家里熟悉的味道,熟悉的布局,熟悉的过年张贴的窗花,一切都在告诉我假期归家探亲第一天的时间开始了。
这次回家恰逢春运高峰,买的两张票的时间段和卧铺铺位都十分的不合适。当时问了售票员,烦劳她查询的出行第二天的车次以及铺位都有合适的。和母亲简单商量,还是决定提前一天回家,理由是初六出门顺利。
终于是按照预想的那天回家了,但真真切切地体验到这次回家所吃的苦。和母亲不约而同地想在一起,以后再遇到类似事情,必须找最合适的时间以及最合适的铺位,否则不能再这样风尘仆仆地回家了。
自从到了异乡工作以后,这三年来一直在重复着买票到归乡再到买票到归异乡的过程。当然,只是有的时候是季节不一样而已,从春季到夏季都留下了我奔波在路上的身影。
这三年来,我渐渐地熟悉了这种感觉和这种体验,似乎离家在外地的人都和我一样吧,所不同的只不过距离或远或近,是否能直达而已。
其实自己在离开家乡的时候也是想过未来这种生活的,只是那个时候是三年多以前的事情了。对于自小很少离家远行的我来说,一下子去了那么远的城市,而且还是一个没有直达车需要未来倒车去的地方认识不足。
甚至是那年因为那个考试,前前后后去过七次东北的我,都没有认认真真地考虑过,如果真的离家去那边工作未来就要面对聚少离多,而且还得面对远隔万水千山。
那时候更多的只是想到去一次东北,就像以前那样经常出差一样,很短的时间内就是要回家的,一般不超过一周。偶尔,是的也仅仅是偶尔,2008年去过北京出差两个月,2009年去过呼和浩特出差一个月。
似乎是把去外工作,看成了又一次远行的出差而已,真的没有考虑好我是不是做好了一生在外漂泊的准备了。
生命的历程里,充满了对于过去种种的回忆。无论过去多么的值得回忆我们都回不去那时候闲庭信步的生活;无论过去多么生活不易,我们也都摆脱了过去对我们甚至是刻骨疼痛的生活。
生活是在继续着,过去的那些美好的回忆甚至是噩梦般的生活,就像一抹微风,已经离我们而去了,最多留给我们的是越来越远回忆,甚至是已经越来越模糊的记忆了。
这三年来,已经习惯了这种一个人在外地的衣食住行。其实习惯这个词不太恰当,因为与我而言,在东北的生活更多是一种无奈,一种被迫,甚至是为了生活而生活的一种屈服。
时间可以改变一个人,环境也可以让人去渐渐地适应。这一切似乎就是很自然的事情。我们都在等一种生活,都在追寻一种生活,闲暇而安适的生活。
我不否认我对过去的甜美回忆,但是我也绝不拒绝未来不可知的可能。我知道,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
现在,已经享受探亲假的我,在家里的生活很随意。睡觉睡到自然醒,吃饭烧水都不用我费一点体力。这一切似乎又回到了多年前在家休周末度假期的时光,只是那时候假期都不会太长这一点点区别。
是不是会觉得这种突然又来的熟悉的时光有不习惯的状况呢。但是真的想来,回一次家现在很难很难,甚至一想起距离都觉得为出行而感到恐惧。
享受假期吧,而不是刻意地觉得这是无所事事。
假期的生活开始了,朋友圈的一个故乡状态的定位,似乎是向全故乡的人都在宣誓我已经回来了。然后就是推脱不掉的同学们热心的饭局了。
只有和你们在一起的时候,我才能敞开自己内心所有的暗室。席间畅所欲言,甚至是胡乱瞎说,彼此间没有任何利益瓜葛,更没有上下级之间的约束,这种突然间平等了的在一起,总觉得席间时间飞快。
我们不谈论谁权高位重,也不谈论谁已经富甲一方,更不会低俗的挖苦路人甲的悲惨境遇。在一起,只是为了追寻自己最真实的自己,敞开心扉在和你一样的人群中,放飞自我。
我相信,生活就需要这种释怀。在紧张忙碌的人生旅途中,停一下脚步,找一群为生活奔波的已经很累的同窗,一起回忆当年往昔调皮捣蛋的岁月。想想,这些都是绝妙的。
假期仅仅过几天了好好享受能回家的日子吧,聚一下最亲的同学,看一眼熟悉的街道,见一下平日聚少离多的亲戚们。因为,这一切真的已经不容易了。距离可以改变归乡的频率,或许以后是越来越少。
在家里的这些天,对于已经退休后的父母来说,我真的也是帮不上什么忙。当然,家里最多也就是一个家务活,诸如打扫卫生,擦拭茶几,还有就是准备一日三餐了。
一天又一天,其实过得也是非常快的,甚至都没觉得自己已经在这不知不觉中过了三十多年。
利用假期,追寻记忆里那些美好的过往,相信这是在异乡怎么也无法身临其境的感知。
睡在家里,躺在沙发上,有时候打开电视甚至都以及懒得按一下遥控器换掉令人厌烦的广告。
行走在家乡的马路边,追忆儿时此地的房屋街道,寻找那些年记忆里一起回家路上的同伴的影子。虽然有的人再也见不到了,虽然有的人已经记忆模糊到忘了他们的姓名,但是真的这些不重要。
家乡的一草一木,一楼一店,都有过自己的足迹吧。对于我这种远行了的人,正是利用这个时间好好休整的身心的时候。
对于自己的生活,真的需要自己认真经营并完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假期归家也是生活的意义所在,只不过路途或许是这个部分中最艰难险阻的一环。
“赶紧吃饭了,别再玩手机了!”
写到这里,妈妈的饭熟了,她在喊我。一家人已经围坐在餐桌旁,耳畔传来了他们吃饭咀嚼下咽的声音。
我也得抓紧收一下尾。
未来的路真的还很长很长,还会在回家和去异乡的路上往返无数次,假如我和你每一次的相遇都能充满美好的记忆,就算过去很久还能时常回忆,那么我每一次回家都成了很有意义的事情,因为它又给我带去了下一次相遇的动力。
相信未来会更美好。
我的这个假期是在家中度过的,席间我探亲访友,重温儿时的那座山那条路。
下午,出发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