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修建过水利工程:
如楚国的孙叔敖主持修建了勺呗;
魏国的西门豹修建了漳河渠;
吴王夫差开凿了邗沟;
但可惜的是,这些工程先后都湮没无闻,即使到了现代,世界各国修建的各种大型水库也都是在几十年以后就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唯有都江堰从李冰建成到现在,历经2200多年,他的汩汩清泉仍浇灌着成都平原上百万亩的土地,仍一如既往地发挥着灌溉泄洪航运诸多作用,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成为水利史上的奇葩,那么这其中的奥妙何在呢?
下面就随小荷穿越的视角,去探访一次此间的浩瀚!
大约在公元前256年,李冰被秦昭王任命为蜀郡守,去治理成都平原的岷江之水。
通过实地考察,李冰发现岷江上游两岸山高谷深江水顺势而下,一泻千里。
而到了灌县附近,地势豁然开朗,江面逐渐变宽,水流速度开始变缓。结果从上游夹带的大量泥沙在此大量淤积,使河床升高,形成悬河,而在灌县城西南的玉垒山正好挡住江水东流的去路。
因此,与洪水季节玉垒山西边江水滔滔冲垮堤岸,造成水患,而东边却常常缺水发生旱灾,因此,开凿玉垒山,让西边的水分流出一部分是治理水患的第一步。
一是开凿宝瓶口。
李冰决定首先废除前人开凿的饮水口,将饮水口移址,在玉垒山处确立了治理的办法,李冰组织充足的人力物力实施开山工程。
然而,在开凿的过程中,摸索出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在岩石上开凿一些很深的沟槽,放上柴草,用大火烧红岩石。再用来自闽江上游的雪山之水泼焦距时,用冷热相激的自然之法,是坚硬的岩石爆裂。
通过几年时间的艰苦努力,终于在玉垒山开凿了一个20米宽的口子,这就是都江堰非常有名的宝瓶口。
奔流不息的岷江水通过宝瓶口源源不断地流向东部,旱区都江堰的第一部工程终于完成。
二是构筑分水堰。
为了使岷江水能够顺利东流,并且保持一定的流量,充分发挥宝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李冰决定在岷江中构筑分水堰,将江水分为两支,一支顺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宝瓶口。
李冰先人们编织大竹笼,装满鹅卵石,然后一个个地沉入江底,建成分水大堤。大堤前端的形状好像一条鱼的头部,将上游咆哮的江水一分为二,东边称为内江流入宝瓶口,西边称为外江,沿岷江顺流而下鱼嘴的分水量有一定的比例,大致是外江占六成内江占四成。
三是修筑飞沙堰。
同时,为了避免洪水季节,内江也产生涝灾,又修筑了飞沙堰,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着宝瓶口的地方高度稍低,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过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
至此,都江堰工程基本完成。
鱼嘴,飞沙堰,宝瓶口和纵横交错的水渠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保障了防洪灌溉航运的需要,终于使成都平原成为秦国大粮仓,秦国因此拥有了这个富庶的大后方。
秦王嬴政才能以摧枯拉朽之势一统天下,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帝国。
而李冰修建的都江堰以悠久的历史精巧的设计而举世闻名,在中国及世界水利史上都占有非常光辉的一页,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水利史上的璀璨明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