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计算机网络原理——软件测试入门14

计算机网络原理——软件测试入门14

作者: 软测白乙的读书途 | 来源:发表于2019-04-21 14:49 被阅读0次

一款好的软件总是在不断的更新迭代,同样做一件事情同样也是如此的。当我们掌握了一些功能测试的方法的时候,我们也许可以胜任工作。但从来都是成为更好,没有最好的,因此,向前的路途还是很漫长的。

这篇文章帮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补充一些计算机网络的一些知识。其实就这些是很匮乏的,我们应该要很清楚计算机原理与计算机网络,这些知识的掌握是及其关键的。当然是需要付出辛苦的。

第一代:50年代中到60年代初,以单计算机为中心的联机系统;

第二代:60年代中到70年代初,计算机与计算机互联网络,主机既做数据处理,又做通信,出现不同的网络体系结构的模型。

第三代:70年代中到80年代末,计算机网络进入标准化发展;

arpanet标准协议:

1、用于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

2、能够连接不同类型的计算机;

3、所有网络节点都同等重要;

4、必须有冗余的路由;

理解这个图

我们先来思考一个问题:

“分层”思想在解决复杂问题时有什么作用呢?

分层是复杂的问题能够很好的解决:

每一层都相对独立

对等层完成相应功能

下一层为上一层提供服务

(是对图片结构的理解)

TCP/IP协议的出现使得不同计算机之间得以实现数据通信,为计算机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基于TCP/IP的4.2BSD(Unix系统)

不同网络之间的通信;

ISO的OSI/RM规范;

第四代:90年代至今,国际化的互联网诞生与发展

由于arpanet网络的维护费用日益高昂,把arpanet分成了两个网络:

MILNET(军用网络)和ARPANET(民用网络);

1990年,由NSF将arpanet(民用网络)改名为internet,随后很多公司和企业加入;

www概念的提出:

mosaic的www客户程序;

PPP协议使得家庭用户更方便的访问Internet;

OSI/RM

1984年,ISO推出因特网的协议规范 OSI/RM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

为开放式互联信息系统提供了一种功能结构的框架;

OSI/RM模型结构:

记住这个模型有个口诀:一物二连三网络;四传五会六表示;最后一定要应用;

物理层:

只负责传输0,1二进制比特流;

功能:为数据链路层提供服务,从数据链路层接收数据,并按规定形式的信号和格式将数据发送;

向数据链路层提供数据;

(把比特流还原为数据链路层可以理解的格式);

数据链路层:负责将上层数据封装成帧

帧:数据链路层完成从物理层到网络层的过渡,准备工作;

功能:

传输管理:为网络提供低出错率,高可靠性的数据链路;

流量控制:协调主机和通信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率;

网络层:负责路由寻址和传播

1、负责路由选择与中断;

2、控制分组传输系统的操作;

3、控制流量,以防网络过于拥挤;

4、建立和撤销网络连接;

5、根据传输层的要求来选择服务;

传输层:负责建立一个可靠的端对端的链接,包括数据核对和初步整理;

功能;1、建立维护和撤销传输连接——端对端的连接;

2、控制流量,差错控制;

3、选择合适的网络层服务,以实现其功能;

4、提供数据的编号,排序,拼接以及同步功能;

会话层:负责建立维护拆除会话,为端系统的应用程序之间提供了对话控制机制;

数据传输的“中间商”角色,负责数据传输的售后服务;

功能:1、提供两进程之间建立、维护和结束会话连接的功能

2、管理会话

3、同步数据,在数据中插入同步点

注意:传输层和会话层一般结合使用

表示层:表示数据形式,完成对传输数据的转化;

功能:

1、代表应用层协商数据表示

2、完成对数据传输的转化,如格式化、加/解密、压缩/解压缩

应用层:所有程序的网络在此展开,确定进程之间通信是性质,以满足用户的需要;

功能:

提供OSI用户服务,如事务处理、文件传输、数据检索、网络管理、加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计算机网络原理——软件测试入门1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vvdg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