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话题是基于我最近感受的转变想起的。这快一年的时间,我的碎片化阅读有3个阶段:开始是从少到多的增长阶段,关注越来越多的公众号、知乎日报、微博大V;后来是从多到少的减负阶段,忽然有一天我意识到自己关注的东西太多了,每天刷2个小时看不完这些东西的时候,我决心清理关注面;现在是忽然意识到深度阅读的巨大好处,决定投入更多的时间在深度阅读上面。
深度阅读的利与碎片化阅读的弊
阅读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知识的获取。从知识的有效利用上来说,有3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即:
- 记得住
- 想得起
- 用得上
记得住: 最近读的《暗时间》上有这么一个例子:
Craik&Tulving 在1975年做了一个关于记忆的浅层深层加工的经典实验:
给出同样一组单词,让一组被试者数一数每个单词有多少个音节,让另一组被试者读单词的含义(或思考这些单词被应用的场景),之后让两组被试者回忆这些单词,看哪一组能够记的更多。
这是一个被广为认可的记忆机制,即:我们在记忆的时候将许多线索(如当时的场景、问题的背景、甚至所处的语言环境、地理位置)一并编码进了记忆。事后能否提取这些记忆严重依赖于记忆线索的丰富度和提取场景与记忆线索的关联度。从这个维度来分析,成体系的知识受益于其体系化的知识点,点与点之间有非常多的联结,给知识提供了更多的记忆线索,更利于知识的记忆。
回到深度阅读与碎片化阅读上,通常我们所指的深度阅读,其内容都是有完整的体系结构、严密的思维逻辑,再不济也是围绕一个中心所展开的论述。而碎片化阅读大多是社交媒体等应用下千姿百态的知识点,前一篇还是美食,后一篇可能就是引力波了,相互的关联度很小。所以从记忆深度上来看,深度阅读更优,碎片化阅读更容易忘。
想得起: 乍一看,记得住不就是想得起嘛,这不是一回事么。这里的“想得起”偏向于将知识抽象化、归纳化于场景的能力。学过化学的人都知道燃烧3要素:可燃物、温度到燃点、氧气,明白降低温度到燃点以下能灭火,可多少人在炒菜油锅起火时能想到往锅里多倒油——降低温度灭火呢?
体系化的知识不仅仅利于记忆,由于提供了更多的记忆线索,实际场景匹配到记忆线索的可能性也更大,提取也更占优势。这一方面深度阅读也要比碎片化阅读更好。
还有一点我自己的体会,碎片化知识的不利于整理。找工作那段时间我比较感兴趣男生衣着方面的东西,又因为我是印象笔记的中度使用者,所以每看到一篇这方面的文章就随手转存,这已经算是一个整理过程了吧?到后来虽然我好像存了不少的文章,可脑子里还是空空的感觉。后来看那些保存的文章,相互之间有很多的重复,就像N个集合相互交错,占用了大量空间但是总的并集就那么一点。
碎片化阅读是一种瘾
手机依赖是很多人的共同点,刷朋友圈、微博,看新闻乐此不疲,一旦没有了网络就像跟世界隔离了一样,就会焦虑。比起深度阅读的内容,那些碎片化的点充满了吸引力,不断涌现的新状态、新文章就像一针针兴奋剂,刺激着你的大脑,让你欲罢不能,跟电脑游戏的机制很类似。所以对碎片化的依赖度某种程度上反应了一个人的自制力。看到一个观点,无比赞同:
我们依赖的不是手机,是通过手机连接着的世界。现实生活中的柴米油盐、睡觉上班太无趣了,我们真正的生活在手机里。
然而,碎片化阅读不是洪水猛兽,是一种必然趋势。前段时间还在喜马拉雅听到一期谈碎片化好处节目。个人觉得,深度阅读像大餐,果腹生长必需;碎片化阅读像甜品,调剂生活好帮手。安排好主次,不过分沉溺、不盲目抵制。
PS:或许好久没写长文了,麻利的开了个头,越写到后面越不满意,觉得没能很好的表达想法,而且耗时,电脑码字多少有些影响思路。希望以后有所改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