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江雪读书社
《在人间》:“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就是高尔基!

《在人间》:“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就是高尔基!

作者: 左左爱读写 | 来源:发表于2023-05-19 08:29 被阅读0次

    上一篇文章,我解读了高尔基自传三部曲的上篇——《童年》(重读《童年》,我终于明白了高尔基何以为“高尔基”!)。

    这本书真实还原了高尔基一无所有而又无所畏惧的童年。

    中篇《在人间》,则讲述了他11岁到16岁的生活。这5年,他四处漂泊,独自谋生

    他曾这样描述其生活:

    “我记得,生活毕竟是变得越来越乏味和严酷了;正如我天天所看到的,无论是生活方式,还是各种关系,永远都是不可动摇、一成不变的。

    除了眼前每天不可避免要出现的一切,根本不可能想到会有什么改善。”

    透过文字,我们可以看到,高尔基的生活依然枯燥、压抑,甚至绝望,如铅般沉重

    也是在这个时期,他爱上了读书,疯狂地阅读了大量经典书籍,由此构建起一个远离愚昧、庸俗及苦难的内心世界。

    而这又给他制造了个大麻烦——如何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可以说,这是高尔基塑造心灵和思想的关键时期,结束标志就是他下定决心,“要做一个坚强的人,不要为环境所屈服“,去寻找一种“美好、蓬勃、诚信的生活”

    读这本书,我的心一次次被猛烈撞击,一个人何以饱受苦难却仍“出淤泥而不染”,又何以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01 人间,依然是如童年般的深渊

    11岁那年,随着母亲的离世,高尔基凄苦又绝望的童年戛然而止。他离开了被寄养的外公家,独自谋生。

    然而,苦难并没有随之结束。望不到头的贫穷、噬人骨血的冷漠、残忍冷漠的苛待,依然如影随形。

    “这种贫穷、乏味、一切只为糊口的生活,使我感到非常压抑,整天跟做梦一样。”

    这便是高尔基的生活,如同黑不见底的深渊。

    无数次,他想要逃离,却惊觉那不过是一个怎么都醒不过来的噩梦,刚跳出一个陷阱,又跌入下一个深坑。

    他先是在一家鞋店当学徒,所有脏活累活,都他一个人干,还常被欺负,曾因旁人的恶作剧而重伤入院。

    而后,他被外婆接回家,靠采药草、浆果、蘑菇和榛子卖钱糊;不久,又被外公送入下一个虎口——外婆的妹妹家。

    这一家子无德无行,自私冷酷,完全不把高尔基当人看,让他睡厨房地板,吃少得可怜的最糟糕的面包,安排干不完的活儿,还动辄打骂,甚至多次把他打进医院。

    院子里的其他人有过之而无不及,每天醉心于种种恶作剧,其残酷行为几乎达到疯狂的程度。

    高尔基曾先后两次逃离这幢“被一张肮脏的、无耻谰言之网所笼罩”的房子,最终却又不得不回去。内心的绝望可想而知。

    他还在轮船上做过洗碗工,每天从清晨忙到凌晨,也常被欺凌,最终因遭人诬陷偷东西被赶下了船。

    他也去圣像作坊当过学徒,“枯燥乏味,苦不堪言”。身边的人总是恶言相向,一言不合就打架。他还因遭掌柜嫉恨而被设下圈套,差点被赶走。

    总之,无论他走到哪儿,干什么活儿,生活都毫无起色,始终粗鄙不堪,环境也绝无改善,人人都过着一种寡廉鲜耻的动物般的生活”,要么卑鄙龌龊,胡作非为,要么破罐子破摔,醉生梦死。

    这与雨果笔下的那个悲惨世界有何异?

    为了养活孩子,穷到骨子里的老实人沦为苦刑犯,善良的乡下姑娘则沦为娼妓,皆永无翻身之日;而旁人的冷酷、残忍、恶意,更是令人心惊胆寒。

    本应热气腾腾的世界,却如同冰窖一般,冻僵了跳动的心,凝固了凉透的血。

    02  书籍,如外婆般成为照进深渊的一束光

    曾经,外婆是高尔基的一束光,为他驱走寒意,带来些许光亮与温暖。

    如今,书籍则成为一束光,带他摆脱无知与庸俗。他因而苏世独立,横而不流

    高尔基爱上读书,是从当洗碗工开始的。

    当时,他与船上的厨师交好,常被规劝要好好读书,也因而得以独享厨师整整一箱子的好书。

    这期间,他读了大量的欧洲经典文学与哲学,也是第一次接触到完全不同于现实的世界。

    后来,作绘图学徒时,他经常找隔壁的裁缝太太和“玛尔戈王后”借书,更是遍读经典。他的阅读视野也由此快速延伸。

    从此,“书就成了我的必备之物”,高尔基写道,“就跟酒鬼离不开伏特加一样。”

    然而,读书之难,丝毫不亚于眼前的生活。

    时间是首要问题。他没什么时间读书,每天要忙到大半夜。

    尖酸刻薄的东家老太太,为了不让他读书,常常故意找茬挑生事儿,费尽心思给他增加活儿。

    没时间,那就挤时间。为了能多读书,高尔基常常通宵达旦,整夜整夜地读,读成了众人眼里的“书呆子”。

    而深夜读书,光线又成了问题——他是绝不可能被允许点蜡烛读书的。

    为此,高尔基也是想尽了办法,借着月光读过,也就着铜锅反射的光读过,还悄悄收集滴落的蜡油,靠油气熏天的蜡油光来读。

    他也因读书债台高筑。借来的心爱之书常被撕个粉碎,或是扔进火坑,他不得已在书店欠下了巨债。

    但不管怎样,他总是利用一切机会读书,也不惜一切代价读书

    而正因为这些书,面对如泥潭般的生活,他才始终高昂着头,绝不屈服,苦难也变得没那么难以忍受。

    即便“落入猪群”,他也始终保持着纯粹与良知,绝不同流合污,“书使我对许多东西有了抵抗力,不受其害。”

    与此同时,他视书中那些人为“生活的导师”,忘却一切不好,生发出愈加强烈的悲悯之心以及不可动摇的信念。

    正应了毛姆所说,“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替高尔基抵挡着如涛涛江水般滚滚而来的苦难。

    03  理想与现实,常常互相拉扯

    现实生活苦不堪言,身边人无德无行,行同狗彘,“寂苦、冷漠和厌烦从四面八方袭来”。

    极度压抑的高尔基,开始对生活和人们失去信任,内心惶惑不安,疑虑重重

    同时,因受圣贤之书的熏陶,他又敢爱敢恨,富于同情心,“特想把那种欺负人的人痛打一顿”,也渴望“唤起人们身上真正、自由、轻松的欢乐”。

    这便是高尔基遭遇的新麻烦——理想与现实拉扯,小我与真我博弈

    所幸,虽还无法唤醒人们沉睡的觉知,他却誓死不低头,也因此结下了宿敌——一家妓院的看门人。

    有一天,他路过一家妓院,眼睁睁看着看门人如对待牲畜那般,拽住一个烂醉如泥的女人的两条腿,粗暴地在石板上倒拖着她,“丧心病狂地作践着那个女人”。

    高尔基愤怒不已,冲上前去和他扭打起来。从此,两人结下梁子。

    此类令他愤愤不平之事,比比皆是。

    他曾亲眼目睹一个年轻女子被当众毒打,后又被施以强暴。恶行结束,施暴人以一副胜利者姿态,欢快地吹起了口哨。

    他也曾一次次眼见一群无所事事、膀大腰圆的汉子,无休无止地以欺负他人为乐,完全无视别人的痛苦,毫无怜悯之心。

    究竟是什么让他们如此残忍又自私,冷漠又低俗,高尔基始终想不明白,也痛心疾首。

    他更是眼睁睁看着身边的好人,跌入深渊沦为不堪之人,却又无能为力。

    洗衣工纳塔莉娅吃苦耐劳,坚定地送女儿读书;也极富同情心,曾在众人皆无动于衷之时,救下被打得死去活来的酒醉者。然而,迫于生计,她最终沦为了“风尘女子”。

    还有个本分的石匠,工作勤恳,技艺了得,梦想着修建大教堂。可他却突然纵情于妓院,还死活不听劝,最后丢掉了工作,沦为流浪汉。

    对这些人,高尔基既深恶痛绝,不愿与他们为伍,又心生怜悯,无法真正做到冷眼旁观。他们都是些被生活抛弃的可怜人啊。

    高尔基想要成为一个“对大家有用的人”的热望,也因此越发强烈。他甚至祈求上帝:

    “如果圣母信得过我,那就请她给我智慧,让我能够把所有的事情另做一番安排,将事情办得好一些,让人们相信我的话,我一定会去探索改善生活的办法!”

    16岁那年,他毅然结束了在人间飘荡的生活,前往喀山追寻心中的热望,自此为他日后走上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埋下了伏笔。


    04  写在最后

    在自传三部曲的下篇《我的大学》开篇中,高尔基写道:

    “ 生活条件越是艰难,我感到自己就越坚强,甚至更聪明。我很早就懂得了:我是在与周围环境的抗争中成长起来的。”

    正是怀着这种坚不可摧的信念,高尔基跨进了“社会大学”,如顽强不屈的野草,任凭风吹雨打,无问冬夏,扎根于贫瘠的土地,拼了命地生长着,以抵抗烂透了的一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人间》:“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就是高尔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vwg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