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本关于写亲子关系的书《觉醒的父母》,书中提到家庭教育是亲子关系中最重要的事,父母只有看见孩子,发现孩子身上的独特潜质,才能让亲子关系更融洽。
首先,那什么是看见孩子呢?
你肯定会说,我家孩子天天在我眼前晃悠,吃喝拉撒睡,写作业,什么事情都是我管,我怎么没看见她了?
可是,你真的了解她的需求吗?她有什么心里话,开心的不开心的会第一时间告诉你吗?你和孩子的关系融洽吗?
如果没有,那是因为什么呢?
孩子练拳击的拳馆春季招生,39元三节试听课的优惠力度吸引来一大批试课的孩子。孩子们在教练的带领下腾挪闪打,我发现家长们的目光则被手机紧紧锁住,期间几乎没人抬头看自己孩子的表现如何?喜不喜欢上这个课?
有几个孩子上课期间一直向父母的方向看,明显的心不在焉,可他们却从没有得到父母关切的目光和欣赏的眼神。他们的父母都在陪伴孩子,可是,他们看见孩子的需求了吗?孩子或许在陌生的环境里有一些紧张情绪,她想从你的目光来看到你们同在的信号,父母的注视无形中给孩子信心和鼓励。
其实,看见孩子就是对孩子的需求要有所回应,请你在一些特殊场合把视线和心思从手机上移开,看到孩子的需求,及时给她回应。
如果你看到孩子的需求了,那恭喜你做到了第一步!
接下来你肯定会问:看见孩子的需求,就必须全部满足吗?
这个问题的前提是你已经看到孩子的需求了,至于能不能满足要看情况而定。
在我们身边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例子,孩子在在小区里和小伙伴玩沙子,滑滑梯,但是到时间我们必须出门了,孩子还想接着玩,你怎么办?
这时,你通常是认为她太任性,用家长的强权来让她屈服?还是先同理她此刻的心情,然后让她再玩几分钟时间,给她一个缓冲区呢?
如果可以,你或许可以让她和小伙伴约定下次一起玩的时间,但这时候你一定不能骗孩子,要说到做到。孩子其实是很理解父母的,她虽然依依不舍,但不会一直缠着不走。
还有的孩子提出的要求,让你觉得这根本不可能达到,但是你要试着满足他,如果他说一个很大的目标,其实或许只要你一个小小的举动就可以达到,别被吓到,不敢做。
好多妈妈大概都有这样的体验,做完所有睡前流程,好容易把孩子撂倒,想做点喜欢的事情,没想到小家伙非缠着你要抱抱,要陪陪,各种作妖。此刻的你是炸毛还是安抚呢?
其实,你或许可以试着耐下心来,攥着他的小手,给他唱一首摇篮曲,看看能不能很快就熟睡了呢?
在你及时回应孩子,试着满足她的需求后,孩子有一种被理解,被接纳的感受,此刻,通情达理的孩子和善解人意的父母,美好的亲子关系就构建好了。
有家长会问:回应孩子和溺爱是不是一样呢?
我们来看看回应和溺爱的区别是什么?
溺爱是讨好型,是的没有原则,没有底线的一种爱的表达方式,是对孩子的成长不利的养育方式。
而回应是看见孩子的需求,让他的需求得到满足,所以和溺爱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
有的家长会说我已经看不到孩子需求了,她就是诚心作妖怎么办?那为什么会看不到孩子内心需求?
看到孩子,分年龄段和家庭环境,越早看到越好。
首先,亲子之间要建立信任和喜欢的关系。
那怎么建立信任关系呢?
这里有一个数学公式来表达,就是一个分数。
分子是由可靠,可信和亲密三部分组成。
1.可靠:是你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她觉得是靠得住你的。
2.可信:是说你能给她正确答案,不欺骗她,值得信赖。
3.亲密:是孩子愿意和你敞开心扉,有心里话会主动找你聊。
分母是利益,利益不能是父母单方的利益,而是和孩子共同利益为基础。
好了,父母和孩子之间有了可靠,可信和亲密关系之后,那你们的亲子关系肯定就会很融洽。
最近,班里的妈妈们纷纷吐槽和青春期孩子越来越难沟通,自己一张嘴就被孩子吼:闭嘴,你知道什么呀?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母亲写给孩子的话:我想走进你的世界,你不让;想让你走进我的世界,你不进。
是啊,青春期的孩子是不好沟通,回顾一下是不是因为你从小对他的内心的需求没有给予满足,没有看到自己,没有看到他的需求。
一念天堂,最为家长,请时刻觉察自己的起心动念,你有没有给孩子贴“不听话,爱磨蹭,不守时,爱作妖的标签?
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ABC理论,A是事件,B是信念,而C是结果。我们往往对C不满意,让我们有挫败感和愤怒时,把原因归结为A,开始在A的人事物里找茬儿,其实,导致你愤怒的原因是你的信念,转变信念,才能找到你情绪的原因所在。改变别人和周遭环境太难,但改变自己的信念省时省力,你的信念变了,紧接着,你会发现周围环境也在朝好的方向改变。没试过的朋友不妨试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