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早知道"预期"(expectation)这个词,应该是大二时啃曼昆的原版《经济学原理》,看的时候做过一些笔记,但时至今日脑海中还记得的除了"beauty is in the beholders' eyes",大概也就只剩expectation的重要性了,用心理学来解释,这也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后来学司考,知道了一个很好听的词,叫"期待可能性",虽然其语境并不是那么令人愉悦。
预期管理不管作为货币政策的宏观概念,还是团队负责人对团队成员进行管理的微观概念,讲的都是对别人预期的管理,而我作为极度自我中心者,本质上对于大多数别人都是并不关心的,所以我讲预期管理,都是从自己出发,要么对自己人生预期的管理,要么对自己与他人关系之预期的管理。
对预期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来源于自身经历并在一部叫《副本》(altered carbon)的科幻剧中加以明确:
Expect,nothing。
——不要对任何人,任何事情,任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抱有期待。
如果事先没有预期,事情的发展或许将会令你感到惊喜,而之所以会难过,具体到情感或者说关系上,无非是你对对手方给予了过高预期,或者说是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不管是恋人之间,朋友之间,抑或亲人之间。
波伏娃自传体小说《女宾》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你运气好,你的那些风流韵事都能圆满了结。
—那是因为这些小姑娘中从来没有一个骨子里是真正爱我的。"
你看,男人总是看得这么透彻。然而自诩接受和萨特开放式关系的波伏娃其实并非其表面般潇洒——《女宾》的结尾,作为波伏娃本人映射的弗朗索瓦丝杀死了皮埃尔(对应萨特)喜欢的小姑娘格扎维埃尔,还是对男人抱有期待呵。
某种程度上,在过往的如果还称得上恋爱的关系里,我差不多可以算是皮埃尔的性转,因为对年轻好看的小奶狗并没有天长地久的预期,and vice versa,一如《山河故人》里令人潸然泪下却亦无能为力的台词:
有过一些美好的回忆,人生也就没有遗憾。
唯一动心(指产生了和这个男孩子共度一生并养育小朋友这种荒谬想法)的一次,我主动选择了分手,因为我不能接受我对别人的感情超过别人对我的(不要去游乐园,看到高大帅气的小哥哥耐心带你玩耍那一刻,真的超级容易令缺爱的小朋友走心噢lol)。
不能接受对别人的爱超过爱我自己也是我不会要孩子的诸多原因之一,因为我了解自己其实是很感性的"恋爱脑",如果有孩子,我无法设想会对它关注为它担心成什么样子,正如我妈现在对我这般,然而你又明知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你无法左右它的想法和行为。我不能控制我的情感,我会主动选择不要。
然而和父母的亲情却没有选择。
我妈最近擅作主张不经我同意来上海搞一些她认为是"为我好"但我并不想要的事情,其实本来想请她吃点好吃的玩玩的,可惜她搞她的事情搞到很晚才回来,真的也令我没什么心情,表现得有点冷漠。昨晚我妈和我睡在一起,哭着控诉我说要不是为了我她根本不会过来blabla,她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她花了那么多钱培养我怎么成了这幅鬼样子云云。
上一次和我妈睡在一起,还是去年元旦我让她过来陪我做整形手术照顾我,难得受到我妈无微不至的照顾不被她骂大概是我人生中最幸福的几天。
只是我也不知道我怎么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但你就不能为自己而活嘛?不要什么都为了我好可以不可以呢?口口声声说为我好,那你又有想过我的感受么?想过我要不要能不能承受呢?
《公民凯恩》我妈过于生气,还是因为对我抱有太多期望,抱有过高的预期,不能接受我躺平当一个废物,不能接受她为我付出那么多我却如此自私冷血。反过来,也正是因为她对我(会按照她的想法过我的人生,会让她满意)的美好预期让她愿意为我付出这么多(必须承认我妈虽然脾气不好,但在我大学毕业之前我妈都一直在以和我几乎没有出入的方式对我好并且在某一些关键时刻为我考虑得比我自己更周到),所以这样看来,我对她其实非常不公平(不孝顺),这也正是男女关系里投入更多一方不平衡产生报复心态的根源——双方对感情结果的预期结果不一致从而导致投入的沉没成本悬殊,但世上从无公平可言,感情里更是如此。曾经的我也不过只想她可以多陪陪我,可以在我几天假期来回飞几千里回一趟家的情况下,抽出和亲戚朋友打牌的时间陪我一点点,我对她有了过度预期也是我的不对,毕竟我投入得太少,在她巨大的投入面前我甚至可谓一毛不拔。
而我,大概是我妈人生中最大的败笔。
明知我妈该有多伤心多难过,然而我依旧无法为此改变我自己。
深重的无力感。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Losing all hope is freedom.
——Really?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