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花瓣网
01
小时候,总有那么一瞬间,你恨不得一夜长大。
比如:
好朋友找你玩,你却被妈妈逼着学习,不放人。
在街上碰到很喜欢的玩具,怎么求妈妈都不肯买,而自己口袋里没有钱。
妈妈要求你九点睡觉,到点就得熄灯上床。
这种被决定的感觉,很不好受。
所以,我们盼着成人,想自己的事情自己说了算。
小时候日盼夜盼,仍然是小不点。
后来,也不知怎么的,我们忽然就长大了。
“笨拙系上红色领带的结,将头发梳成大人模样,穿上一身帅气西装。”——《那些年》
我们能自主选择去哪上学、读什么专业、跟谁谈恋爱、找什么工作。
我们可以彻夜不归,也可以说走就走。
成年人可以拥有的自由,我们都可以充分享受。
但是在六一来临时,这些成年人纷纷要过儿童节,这就有点费解了?
02
事实上,长大并不太好玩。
你可以自主选择去哪上学。
但是,你的选择要基于高考分数。
分数高低决定了能上什么学校,也对将来就业影响深远。
你可以选择读什么专业。
但实际上,大部分的人都读着不喜欢的专业。
转专业、跨专业考研,也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大多数人,还是坚持读完大学。
然后把flag立得很高:老子毕业了,再也不读书了。
你可以选择跟谁谈恋爱。
但是首先,你得有一个男/女朋友。
如果有幸脱单,你会发现恋爱中要处理的问题也不少,还可能承受失恋之痛。
感情二字,愁煞多少佳人才子。
你可以选择什么工作。
然后你会发现,其实你并不想工作。
成年人的世界里,无论做什么选择,自由的背后,都要承担相应的代价。
长大也没有想象中的开心呀!
03
三三小时候,一直处于放养状态。
捉蜻蜓、游泳、玩各种游戏。
现在好怀念那种快乐的时光。
上到中学,好像就彻底跟童年说再见了,开始像模像样地做功课、学习。
高中老师总会给你灌输一种抗战胜利的观念。
总觉得熬过高考,人生就会容易很多。
于是我有点陷入走火入魔的状态,老是克制自己内心的想法。
高中起我就发现自己对于文学、书的执念。
要我一辈子啥也不干,光看书,我也乐意。
虽然高考和看书同样重要,但前者较紧急。我觉得自己已经不是小孩,不能那么任性了。
所以我尽量克制自己,别去碰闲书,专心做习题、背书、考试。
现在回头看,早早就确定自己喜欢的东西,可能比高考来得更为重要。
人生的某个阶段,因为某些人或者事,我们压抑了自己的孩子天性,努力向成年人世界靠拢。
等到我们真成年了,压抑在身上的东西并不会自然消失。
有点类似动漫里,在身上封印了某种力量。
封印的力量一消失,那种力量就会显现。
六一就是结界最薄弱的时间呀!
所以,内心的小人会开始蠢蠢欲动,成年人像孩子的那一面开始显现。
04
我去年到大理,碰到一客栈老板,我管他叫古哥。
他是纯种北京人,早年学过武术、学过厨师、当过几年刑警。
后来进企业工作,要长年累月的出差。
有一阵子碰巧出差到云南,一到大理,就不想走了。
他索性盘下一间客栈,过上神仙日子。
古哥大约40岁,这个年纪的男人,一般都在为事业奋斗,一心为家庭着想,无暇顾及自身。
而古哥在大理,过着截然相反的生活。
他几乎每天都聚餐,几个客栈老板轮流做东。
我去了几天,就被拉着吃了几顿饭。
他虽然是客栈老板,却天天呆在我住的客栈,当甩手掌柜,只因为老板娘是暖心大姐姐。
差不多一年没联系,但看他票圈,几乎天天都有朋友拉着他喝酒。
这就是大理的独特产物,一堆活得像小孩的成年人。
一睁眼,想的事情不是车子、钱、前途,而是怎么玩得开心。
作为积极向上的好青年,我过去都有点不适应。
一般来说,大家都想着工作、学业,想找到一种养活自己的最佳方式。
这种整天光想着吃吃喝喝的阵势,我真没见过。
弗洛伊德有个叫做退行的心理机制,指成年人遭遇焦虑之后,退行回孩童模式,以降低焦虑。
大理这些人,其实基本都在外打拼过。
他们发现外面的世界很无奈,还是移居大理,活得像个孩子一样比较开心。
我们可能没法像他们一样,移居大理。
但是在六一装一次小孩,也是一样的过程。
当宝宝,其实是一种幸福。
05
不知道你有没有干过那种,看起来很傻,但是又很开心的事?
不妨在六一试着干一次呀!
六一就别干活了。
花一天的时间,放空自己。
无论学习、科研还是工作,都暂时放一放。
花一整天的时间,只做一件事,那就是愉悦自己。
旅行、约饭、睡大觉、练琴、跳舞,干啥都行,做开心的事。
当然,六一只有24小时,这种快乐是很奢侈的。
想把这种快乐延续下去,需要实现财务自由,至少也得为财务自由打下基础。
像移居大理的人,可以分为两类。
有的人卖掉北京的房子,拿着几百万到大理当小富豪。
也有的人,开起了客栈,有人靠写作、画画、开工作坊为生,这些都需要前期积累。
所以,当宝宝也是需要资本的。
努力奋斗,才拥有这种资本哦!
文/三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