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长学校的组建目标:
使教育成为每一个人都懂的教育科学,令每一个家长都掌握教育学知识,每一个家庭具有并不断提高其教育学素养水平。家庭和学校两个教育者,志同道合地朝着共同目标,对孩子进行持续地关注,教育和引领。
(二)、组织形式:
据孩子的不同年龄阶段,进行分组,有专业教师或校长,为家长授课或讨论,个别谈话等。每月活动两次。
(三)、教学内容:
①.向家长讲解学生所处年龄阶段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一般特点。
②.共同思考和研究家庭氛围影响下孩子的个性特点。
③.德智体美劳的基本理论和孩子应当具备的能力范畴。
④.根据学生喜欢的劳动项目,关照他们的能力,与家长进行个别谈话,研究如何使儿童朝向发展禀赋、才能、爱好的方向走去。
⑤.指导学前教育家长要尽力营造有利孩子的学习的环境,明确在入学前的应培养的学习习惯,必须要掌握的系统性知识能力(运算,书写等),观察大自然,思考,总结和阅读。
⑥.举行面向父亲或母亲的活动,专项讨论青春期、性教育等问题。
⑦.确定家庭藏书目录及基本藏书量。
⑧.听文艺作品艺术朗读。
我在家校合作中的不足与经验。
一
参照《“家—校”教育联盟之教师手册》,我认为自己在家校合作中的最大弊病是没有掌握必要的“家庭—学校联合教育”的理念和技巧,而仅仅在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给予家长反馈,希望他们能重视孩子的问题,而自己并不能提供有效的策略性指导,教育的小船陷在无奈无助的浅滩。
在家校关系的态度上,我也是有问题的。
作为一个私立学校的小老师,曾经很向往公立学校老师面对家长的果敢和底气,老师或校方占有主动权,无论怎样,家长必须协助老师的教育,全力配合。
而对比之下,私立学校的卖点呢——“我们的使命就是为孩子和家长提供优质教育“服务”。
家长的需求,家长的要求,成了私立学校尽善尽美的方向,吃好住玩好学好。
老师面对家长,满脸堆笑,谨言慎行。
凡此种种,家长是花了钱的,老师是来挣钱的,衣食父母哪能不精心伺候?
“服务”于家长,其实相当于将教育主导权出让给家长,而家长是零散的,他们缺乏教育知识,缺乏共同的信仰,没有明确的目标,他们更加倾向于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分数的高低,是他们衡量学校教育的简单粗暴的标准。莫名的,老师和学校以及孩子在“分分分”的浪潮中浮沉。
苏氏提出理想的家校关系是学校领导家庭,老师领导家长。
对此,我的理解是,学校和家庭,老师与家长要充分沟通,明确彼此之间的依存合作关系,共同设想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保持长期持续的关注,现实中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关注很难坚持的。缺乏教育素养,他们面对问题,更倾向于随意和模糊。这就需要专业的引领。顺应老师的领导,并不是绝对服从,探讨,沟通,积极学习与思考,反馈,是根本。当然,再次强调老师也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能够领导家庭—学校共同教育。
二
梳理自己的家校沟通经验,也有少部分内容也许是有用的:
(一)每周与家长沟通学生在校表现,主要是表扬优秀生(不局限于成绩),提醒个别暂时落后的学生家长要持续关注孩子的教育。
1.表扬的形式:
①.表现特别优秀者,当着全体学生的面前与该生家长电话联系,说明孩子优秀的方面和对家长的教育表示赞许。
②.写表扬信,装在信封里,由学生带给家长。
③.微信群发,优秀者的名字和大致描述。
④.赠送小礼品给优秀的孩子或者家长,比如上学期期中考试后,有重大进步和成绩优异者每人得到了一支百合花(我们的班花)送给孩子妈妈。
⑤.写简书文章记录优秀者的行为,发在朋友圈供家长阅读和评论。
⑥.班级设立了“追梦大V”专栏,张贴学生的照片姓名和个性化特点,接受同学们的实名羡慕和表扬(学生用便利贴在主角“名言”下面跟帖)。
2.关于提醒:
一般是电话提醒或者微信信息,自从学习苏氏也尝试向家长提出教育建议。
(二)特别仪式日
元旦节、母亲节、父亲节等录制小视频给家长;期初期中期末家长给孩子写信或微信发给我具体内容,由我在特别班会上交给孩子手里或念给他听。
(三)家庭作业
每周布置学生—家长配合型作业,如四季之美:观察春天的新意,欣赏夏日的雨,拍照并配文,为秋写心语,感受冬的欢欣。及时进行反馈和展示。
(四)个别谈话
每周五家长接学生时,邀请家长个别谈话和专项讨论等。比如,上学期进行了如何培养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讨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