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球线的特性,在每次穿线后的24小时,无论何种材质的球线都将流失大约10~20%的磅数。于是网球圈多了一种传闻:穿线磅数高一些无所谓,掉着掉着也就成低磅了。
真的是这样吗?为了搞清楚这一点,老王做了一个实验,来当一回“流言终结者”!
【实验方法】
选择市面上常见的软线(A-E)、硬线(F-I)共9种,用千分尺测量原始线径;
每种线加50磅拉力5分钟后测试受力状态下的线径,然后将球线放松自然回弹,静止30分钟后测量线径;
每种线加60磅后测试受力状态下的线径,然后将球线放松自然回弹,静止30分钟后测量线径;
【注:为确保测量误差最小,每一个数值均为三次测量的平均值。】
测试结果很有代表意义:
一、受力形变率情况
无预拉情况下,软线(仿羊肠)的形变率普遍较高,再加50磅时均值在5.0%左右,而加60磅时显著增加到6.2%。
硬线(聚酯线)的形变率则非常小,如果不考虑其中一款“软聚酯线”,平均形变率在50、60磅情况下的均值只有1.4%和1.9%,其中有一款线(编号F)的形变率甚至只有0.8%和0.5%。
二、受力后的回弹情况
软线在受力后虽然回弹幅度较大,但整体形变率依旧达到1.2%和1.8%。
硬线(除一款软聚酯线外)一旦释力回弹,能够迅速将形变率降至不显著的0.3%和0.4%
三、关于两款存在特殊数值球线的说明
(一)编号F的硬聚酯线
在加磅后的释力回弹居然出现了线径变粗的“反向形变”,由于数值非常小,除了考虑测量误差外,或许此线真的有黑科技?
(二)编号G的软聚酯线
在盲测中是数值最奇怪的一根线,虽然分类在硬线组,但是数据却是极具干扰性的。(随后在统计中,将其剔除后计算的硬线均值才略显靠谱。)
该线的形变率分别达到了3.9%和3.2%,不但接近软线,最奇怪的是加高磅情况下的形变率居然小于低磅的形变率。为此专门重新换了一套线测试了一遍,依旧是接近的数据,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不过可由此推断,为了让聚酯线具有软线的特性,厂家费尽心机,但这样的改变虽然让这根聚酯线具备了软线“软”的特性,但是却没有具备释力回弹的能力。
这一点很好理解,软线通常是单芯复合丝缠绕结构,即便加磅的情况下一旦释力,缠绕结构能够让线形很好的恢复原状。而软聚酯线无论如何都是一体成型的,其结构较为单一,加力后虽然能够有较大的形变,但是一旦释力由于内部结构已经变化,便无法很好的回弹,导致形状改变较大。
简单地做一总结:
高磅穿线后,由于球线形状发生了改变,掉磅后导致的低磅与直接穿低磅的效果是相差很大的,尤其是硬线(聚酯线),因此,通常情况下为了保证良好的手感,硬线都被建议穿低磅。(当然这与球线特性也有关系,此处按下不表。)
若要追求球线性能的最大化,请按需选择正确的磅数,一旦磅数流失过多,建议按时换线。(如何确定磅数流失过多,如果你没有ERT300这样的测磅器怎么办?教你一个老王自己琢磨的小窍门:把球拍平置在桌面,在拍心位置压一个重物,比如一瓶矿水,用手机拍下形变量,过一段时间觉得掉磅了,再同样操作看一下形变量是否增大,如果显著变化了,证明你需要换线了。以上方法听明白了吗?)
软聚酯是一种市场妥协的产物,单从测试数据来看,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以后针对这样的球线需要做进一步测试才能得出最终结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