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乐图》
日赋窈窕诗,明月掇几时。①
多歧叹沧海,大道欲何之。②
畏薇凭采撷,花丛枉取次。③
人谓情中圣,我尤圣中痴。
美人与美酒,此乐须时有。
还复千金来,巨觥觞吾友。④
文章承大块,阔步仍直首。⑤
或曰楚腰纤,凝眸对红袖。⑥
①苏轼“颂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曹操“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②李白“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③《史记·伯夷列传》记,商亡,伯夷叔齐义不食周黍,于首阳山采薇而食,饿亡。“畏”,发语词。唐元稹“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卿”意思是有坚守,不迁就。
④李白《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⑤李白《夜宴桃李园序》“大块假我以文章”即大地锦绣,世道繁华不能辜负。阔步直首句,保持自己节操又能通行世道之意。
⑥杜牧《遣怀》“楚腰纤细掌中轻”,凝眸句,即使对着红袖,也有伤怀自己是否坚守初心。
我少年时也爱赋诗,心中有皎如明月的理想,只是困惑于怎么实现。
人世间的情感、成败、伦理,如心中的歧路,只是不知如何抉择,如何在歧路中走向大道,走向沧海归宿。
想效仿伯夷齐叔一样坚守自己,采薇而食,不食人间周粟,不顾取次花丛。
别人对待感情和理想像是情中圣一样得心应手,但我是性情痴,行为迟,有点执迷。
那就接地气一点,人生匆匆,退而行乐吧。预言一下人到中年的油腻,或许俗世的乐趣,应该也可以享受到吧。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个“千金”,不仅指金钱。人生总会与机遇相逢,有知交相伴,或许拥有丰厚的财富、广阔的交际,就算得上世俗的成功。
人世间的美好不可辜负,要既通行世道,又不低头媚俗,那是最理想的状态啦。
即使面对“楚腰纤细”“红袖善舞”,人生行乐中,也凝眸有所思,自问初心。
这首诗,是二十岁时,偶然一观《韩熙载夜宴图》获得灵感而创作,故名《行乐图》。前段是自述少年,后段是预想中年。
千字匆谈古体诗词创作
格律之韵
古今汉语发音上的变化,古今汉语文法习惯上的变化,使今人在古体诗词的创作上难度增加。我以为,文法习惯上的难度,尚可以克服,汉语文学,均以文字形式传承下来,要领略汉语文学之美,古典文献之义,懂古汉语写作文法是不可避免的;但汉语发音上的变化,就让人感到束手无策,因为今天我们普及了普通话,而古人又没有录音机,不是考据这方面的专家,在文字发音上实没办法强求遵古。
在很多诗词里,我们按今天普通话发音读来是不押韵的,但在“平水韵”或“中华新韵”里就属同一个韵部;同样的,按今天的汉语发音作一首诗,在“平水韵”或“中华新韵”里,就是出韵了。……嗯,随便举个例子,“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闲xian”“丸wan”按平水韵、中华新韵都没有出韵,但不知大家读来别扭不。我猜测“闲”,古音可能读han,韩声,至少我的长沙方言就是这么念的,这样读来也就押韵了。今人想作一首古体诗,若按旧韵,就需舍却普通话正常发音,到韵部里去找字填,不仅读来感到别扭拗口,也极大的流失了创作灵感,有削足适履之嫌。——对一些“出韵”的诗,望各位不要安“不熟格律”的帽子。
创作还是要因时制宜的。创作者也不必等着美学家们先去定个“中华新新韵”出来,再去创作吧。
拟古之名
在还没有一个“中华新新韵”制定出来之前,我以为,那大可按普通话发音来押韵好了,这样读来朗朗上口不说,创作效率也着实会高不少。
如果说,须依“平水韵”“中原音韵”“中华新韵”入韵的诗词才叫得上古体诗词,那我们对今人模拟“古体”创作的诗词,在名称上也可以改一改,也不一定要叫“古体诗词”,大可叫“拟古诗”嘛。五言的,可叫“五言拟绝”“五言拟律”“五言拟古”;七言的,可叫“七言拟绝”“七言拟律”“七言拟古”,取古体诗词之长,凝练工整,层次意境;避汉语发音变迁旧韵之弊,就按普通话发音入韵,舍旧韵就是了。
逝者如斯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历史的长河,是不断地往前行进的,我们所在时代,也只是其中的一小段。曾经的汹涛骇浪,曾经的汹涌澎湃,转一个弯,打一个转,也会变成涓涓细流。诗词文艺,也是如此,我们应当顺应时代的脉络,无法逆流。
古诗词在今天,颇有点“阳春白雪”的味道,但在其鼎盛的时代,是一种流行文学,就如今天的流行歌曲一样传唱,是有传唱度的。除抒发个人情感之外,当时的诗词还有它的社会功用价值,如杜甫的《兵车行》白居易的《卖炭翁》的流传度,为后世爱民者察;如柳永《望海潮》产生的关注度,引得金主吴山立马。今天的诗词创作中也不乏以社会功用为立意的优秀作品,但这类作品的流传度变得狭窄,仅仅是在古体诗词爱好者的论坛上泛个小浪花后随即淹没,或被网管清除。今人创作的这类古体诗词所受关注度与流传度,远不如罗大佑创作的流行歌曲《明天会更好》传唱度。
流传不广,圈子小,也使得其社会功用价值更加弱化,文化精英们会另攻其他体裁。盛唐时可以诗应试,干谒权贵,白居易因一首五律《赋得古原草送别》就获名士顾况青睐,现在一篇大学生论文动辄需要万字,用诗词是怎么也凑不够的。
今天多元化的语言环境,快节奏、信息量大的社会环境,也都不再是适合古体诗词创作流传的土壤。古体诗词创作,越发小众,渐失风骚。纵观“诗坛”,小小的一撮人里也有经常掐架的时候,或干脆不懂,肤浅打油;或食古不化,格局缩小,再难达到前人的高度。不是今人的文化水平不如前人,而是在“带着镣铐跳舞”中自得其乐,不愿解开。
最初搞所谓“拟古体”创作,纯是为了便捷记录些一时的感悟,懒做笔记,以诗的形式韵文的形式就比较好记,且自己并不碍于格律。二十岁后,基本上也就不写了。作为爱好者,我以为提高古诗词的赏析水平,就是对这一文化宝库最大的保护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