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3026961/5403eb6c214d98bd.jpg)
读书就是这样,有时候看的心情激动,放不下来,比如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完全没有一个点可以让你踏踏实实加上书签。而有的时候平淡无奇,一直平淡,好像《看见》中的《无能的力量》这一章。奇怪的是,也全程没有”书签点“,因为我盼望着能有感动和激动。可最终结束也没有,一切就像是杯白开水,记录着一个人的生活,这个人叫:卢安克,是个德国小伙子。
看完了,我合上书,闭上眼睛,总觉得哪里还有怪怪的感觉:为什么这么平淡没有感觉?
卢安克小的时候,父母给他选择了不用考试的学校,从小没升学压力;青少年阶段,热爱帆船,进入工厂实习,然后凭借着手艺不用高考就进入大学,1990年来到中国,几年后在一个小山村教书,然后因为没有教育资格被赶走,后来找到女朋友,后来跟着女朋友离开了孩子们,故事结束的时候,他在越南,没有找到工作。
他自己评价自己是”无能“的人,没办法和别人竞争,因为思路慢。从没有压力,而且每次都是因为这个”无能“给了他无尽的力量。
按理说,应该赞美他为中国教育做贡献,他毕竟在穷乡村半义务的教学生。但是他其实也没教什么,大部分时间陪着孩子玩,孩子们倒是都挺喜欢他的。他理解的这种教学方式是”玩中学习“,他解释说”教育就是陪伴“,他想要”一个灵活触碰另一个灵魂“。可是他还是离开了孩子们,和妻子走了,因为他做不了自己的主。
我继续闭上眼睛想着。忽然间,一个口裂开了,好像脑袋被开瓢了一样,各种想法争先恐后的往外挤。
你有过用窄口茶杯装凉水微波10分钟的经历吗?表面上丝毫看不出来水热,双层隔热水杯甚至摸也是凉的,但是一旦有一丝晃动,开水就像喷泉一样喷出来。我现在就是这个感觉,当我想到:这哪是什么”无能的力量“,这就是”无能“而已!这杯开水就喷射而出。
我们总是能给自己找到理由的,也往往会给别人找到理由:
比如“不作为就是最好的作为”;
比如“教育就是陪伴”。
对,说的没错。但是对了一半,谁说“啥都不干就是作为”了?谁说“啥都不干就是教育”了?
“不作为就是最好的作为”重点在“不多作为”,
“教育就是陪伴”重点在“不灌输式教育”。
当初不知道什么是爱情的“卢安克”有了妻子以后,毅然决然的离开孩子们,既不高尚也不耻辱,只能说他真的无能,没有任何规划未来的能力。
细想起来,谁年轻的时候不是呢?25岁以前,有谁想过自己85的时候?
卢安克只是放大版的我们。
我们从小有各种压力,从幼儿园升小学压力就开始了,要学才艺,对吧?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们知道了压力,虽然那时候完全不在乎,但是我们知道了,因为看见爸爸妈妈着急了。卢安克从小没有受过这个,自然也没有任何压力的感觉。
当前一个人的状态说明了一切,所有建立在这之上的理论、道德都是强加的,都是虚幻的,你说它有就有,你说它没有,就没有。
“无能的力量”,在我看来,根本没有这回事。无能就是无能。无能的反义词不是“有能力”,“无能”是一种态度,“有能力”是一种现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