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谈写作散文星星之火
写作之于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写作之于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作者: 放下皆得 | 来源:发表于2018-03-06 09:04 被阅读141次
    写作之于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文/放下皆得

    一、写作之于我过去是“痴女”

    我是六十年代末生人,九十年代正是全国掀起诗歌热潮、崇拜诗人的时候,那时涌现出大批朦胧诗人,比如北岛,他那激昂而荡气回肠的诗句: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有浪漫而又充满幻想的诗人顾城“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我看云时很近”。可惜这个年轻的才子和他的妻子双双毙命在新西兰的小岛。

    还有女诗人舒婷,她对爱情的诠释,“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她告诉女人在爱情中相对男人相依、相恋而又独立。

    还有稍带一点点现实感而催人上进的儒雅诗人汪国真,他的《热爱生命》: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我是理科出身,但是那时候极其热爱文学,喜欢假扮文艺青年。

    上了几年大学,化学、物理主科没怎么学好,也没留下什么特别深刻的印象,唯一烙在记忆里的却是教我们哲学课的一个老师,他颠覆了我们的人生。

    这个老师在当时那个年代很新潮,很有思想,也很有感召力。

    他是北大哲学系“闹学潮”的风云人物,一个邓小平都知道的人物,然后被贬到兵工厂,整天关在大门里研究兵器,后来学潮过去了,他跑到我们学校教哲学。

    那时候的哲学课每天就是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我们都听不进去,他便不讲这些,把考试题给我们一留,我们就蒙混过关。

    然后他给我们讲萨特,讲他的《存在与虚无》“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生活是无意义的。存在先于本质。”讲黑格尔的“存在即合理”,还有什么一只小虫永远也钻不出一个苹果。

    把我们搞的神经兮兮的。每天感叹人生,哀叹命运,对人类面对生存、死亡、疾病和痛苦很多问题所表现出的无奈、无力和虚无而唏嘘不已。

    然后他绘声绘色的给我们讲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梦的解析,讲他的潜意识和催眠术。一时我们判断事物都会在心里问一下我们的潜意识。

    我们听的那个叫痴迷,很多女生都被迷得晕晕乎乎的。

    我的哲学、诗歌和写作兴趣大概就是在那时被这个老师驯化出来的。

    这个老师五官端正,棱角分明,唯一就是个子不高,但是他站在讲台上,说话又那么铿锵有力,抑扬顿挫,刹时在我们的眼里变得伟岸和高大了起来。

    他声情并茂地给我们读泰戈尔的诗“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读惠特曼的“从此,我不再希求幸福,我自己便是幸福。

    还有至今我还记得的“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双手握无限,刹那是永恒”,他在我的心里打开了另一扇窗,让我痴迷的爱上了哲学,疯狂的爱上了诗歌,爱上了写作。

    这个老师的思想深深的影响了我,但其深意确是那个年纪的我所无法触及的,他让我学会用哲学的思维来思考“人从哪里来?又将何处去?人到底有没有灵魂”,然后写一些无病呻吟的小诗和散文附庸风雅。

    之后便是上班、结婚、生子,每天忙工作、忙家庭、忙孩子。

    逐渐时代离书越来越远,书离我很远,哲学离我更远,诗歌在脑海里全部死亡掉。写作更是懒于动笔。

    偶尔闲下来,便捧个热剧跟人家喜,跟人家悲,跟人家怒,真正的“三个饱一个倒”。

    写作之于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二、写作之于我现在是“更女”

    一晃就是二十多年,如今我变成了“更女”,已到了知天命之年,孩子大了,不用照顾了,工作虽忙,但可以忙里偷闲,便急着各处看风景。

    偶然的机会结识了“简书”。

    咦!这个东西不错呀!可以实现我年轻时的梦想,逐渐地我又和书、文字结了缘。

    一直有个梦想,手敲键盘,一个个文字如欢快的音符跃然纸上的那种感觉真好!

    然后能很厉害的把你想说的话、想表达的思想痛痛快快的倒出来,有条有理、有模有样、有章有法的把一件事情讲清楚,知道用什么文体,知道怎么开头,怎么收尾,怎么立意,怎么起标题,怎么起承转合,怎么吸引人家的眼球,怎么勾住读者的心,怎么能引人产生思考,怎么……怎么到最后变成一篇漂亮的文章,真的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有时觉得写作就跟女人生小孩一样,10月怀胎,痛并快乐着。孩子要有头有脚就如文章的首尾,躯干是文章的架构,而手便是它的出彩儿,因为人类用手创造了一切美好的东西,心是作品的灵魂和思想,而肝肺胃肠等便是它强大的内容,起承转合是过渡,每个细胞便是文字。我们精心地孕育它,带着欣喜,带着焦虑,也带着丝丝痛苦,看着它一点点地变得有模有样,变得成形,变得漂亮。

    复旦大学陈果老师说她这辈子最害怕两件事,一是她不爱这个世界,不热爱生活了,二就是她的灵感枯竭了。

    对于写作我们亦一样,一是我们要热爱写作,二是培养我们的灵感。热爱是态度,而灵感就是素材的积累,包括我们的阅历,读过的书和我们的思考。这三样都是我所欠缺的,所以常常觉得会力不从心。

    写作之于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写作带给我的感悟:

    1)写作让我的心变得柔软、伤感,更加热爱生命

    这些日子在写作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心变得柔软和伤感。写过我的母亲“我是母亲的孩子,母亲老了,亦如我的孩子”,再见母亲,心突然柔软了起来,照顾母亲更细致。

    我领母亲洗澡,看母亲走不远的路便歇歇,喘喘气儿再走,看着她越来越蹒跚的步伐,然后感叹自己老了没用了,灰白的头发在风中飞舞,我的心猛烈地抽动了一下,母亲终有离开我的那一天,我唯有多回来看她几次,多照顾她几回,多满足她的心愿才会心安!

    写了两个朋友和一个花季少女的离世,让我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2)写作让我停止愤怒,心胸宽大

    写作可以宣泄我们的情绪,平和我们的心境,让生活有意义,思想更健康。

    当我们遇见一件很愤怒或很悲伤的事情,我们气愤地想出拳或者闷闷不乐抑郁不振,不妨写下来,在记述的过程中心会静下来,慢慢释怀,不知不觉把坏情绪慢慢放下来,然后发现一切并没有原本那样糟。

    3)写作让我学会思考,变得更加有理性

    写每一篇文章,我们至少都会在心里思考一下它的立意和价值观,它所带给人们的警示,这养成了我们勤于思考的习惯。

    如果把我们的文字与别人共享,让别人从中了解一些东西,产生那么一点共鸣,得到一点感悟,对别人的人生哪怕有那么一点点启迪,岂不是圣灵。

    4)写作让我由害怕寂寞变成了享受孤独

    我写《寂寞to孤独有多远?》,其实真的是自己的心路历程。从前害怕独处,害怕寂寞,喜欢人陪伴,喜欢热闹,现在喜欢一个人享受孤独!

    一个人面对电脑天马行空,洋洋洒洒的写下文字。人是孤独的,但是所写的东西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灵魂是多么自由。

    今天中午在单位一个人往海边走,想“写作对于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意味着什么?”

    我慢慢走,看太阳从树叶的缝隙中透过来,万花筒一般,听海浪的声音,看风车有几个在转,看码头上吊车什么颜色,架子什么颜色,看远处的云……如果有一天我离开这里,我想我会深深的把每一个物体刻在记忆里,这不是三五成群的人在一起能感受到的,至少那份心境是不同的。

    写作之于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三)写作之于我的未来是“耕女”

    我会继续在写作这条路上走下去的,做一个辛勤的“耕女”。

    我相信相由心生。

    写作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可以让一个人变得更知性,让人深思,让心慢慢地放下,变得柔软、宁静、安然、智慧。

    书籍和文字便是最好的化妆品。

    我没有那么宏伟庞大的蓝图。我只想做一个“耕女”不停地写下去。

    再有几年我就退休了,我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写几十万字的文章。

    当我老了,也许我80岁的时候,我要出一本书。然后邀来我书中所有的人物来一场盛大的聚会。我看他们、他们看我,也许拄着拐棍,也许没了牙齿,也许耳朵有点背,也许话说不清楚,也许坐着轮椅,也许还可以唱歌、跳舞……

    我们一起畅谈往事,回忆过去,看夕阳西下。

    当我走不动了,躺在床上百无聊赖,间或又被疾病折磨,终将告别人世,我缓慢地翻开自己写的书,翻开那些温暖、甜蜜而又苦涩的文字,一页一页地去读,我闭上眼睛,任思绪飞扬,回忆带着我上演一部自己的人生大剧。

    我慢慢地闭上眼睛,结束这个剧幕,书从床上滑落,然后我的孙子、孙女轻轻地拾起,读他们奶奶曾经的故事。

    写作之于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写作之于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wcl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