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女儿的芬兰语课堂上,一个中国模样的小男孩,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吃力的练习芬兰语发音。孩子上课期间,在咖啡间那个男孩的妈妈提到自己和孩子爸爸都是中国人。在芬兰3年了,孩子既不擅长中文也不精通芬兰语,我被震惊到了。于是,同在芬兰的几个妈妈,聊起了“第三文化的孩子”。
你是怎么定义第三文化的孩子?比如:生在A国,长期生活在B国的孩子?生活在B国,但国籍是A国的孩子?美国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露丝.乌瑟姆指出:在成长的关键时期,被父母带到国外或被送往另一种文化中成长的孩子。他们在一个以上的文化环境中成长,并将不同的文化特征和思想融入他的原始文化。有这种经历的孩子被称为第三文化孩子。父母成长的环境是第一文化,孩子现在在第二种文化中成长。他将逐步将不属于父母原始环境的文化融入自己之中,并与周围环境建立联系,第三文化的孩子不受任何一种文化的限制。近年来,第三文化孩子的概念也得到了扩展。除了露丝提到的情况外,它还包括被国际收养或在国外学习的孩子。
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从事军事,政府,传教,或者从商的家庭会是养育第三文化孩子的主要环境。随着全球国际化越来越普遍,第三文化的孩子越来越多。大部分儿童是随着父母的工作变动或者像我这样——留学的父母,搬迁到一个新的国度,并开始长期的国外生活。近年来,北欧国家对难民的接纳,也使得南非,北非西亚难民家庭的孩子成为第三文化儿童的一个组成部分。
作为这类儿童的父母,我是如何看待孩子成为第三文化孩子呢?
从优势角度,我看到和预见了3点:
首先,面对社会环境,第三文化的孩子不会受到某一种固定文化的限制,能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和周遭世界。在她的未来成人世界里,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衡量利弊,面对文化冲突可以有更广阔的视角和心胸,因为她本身就是拥有多文化背景的人。
其次,面对人际环境,第三文化的孩子更具有同理心,上帝赐予她的礼物就是能经常设身处地的为同伴着想,换位思考。因为自身的成长经历,她在感受层面比较敏感,容易感知他人的喜怒哀乐,做事不容易带有分别心,更容易平衡文化差别,具备理解和包容的能力。
另外,第三文化的孩子在未来具有更广阔的世界观,看待政治,格局,不会局限在某一个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场景里,一直以来,种族歧视,肤色,宗教不同导致战争,而未来的世界里,会有越来越多的第三文化领导人成为国家的首领,美国的前任总统奥巴马就是其中一位。
当然,作为第三文化的孩子,他们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比如在进入到新国家的初期,语言的学习对于这些儿童是最现实的问题。同时在成长过程中,对自我身份的识别也是一个常见的挑战,通常第三文化的孩子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个国家,或者被认定为哪个国家的人,因此在国家层面的归属感较弱。
然而,这些如何面对和突破这些挑战,与孩子的家庭整体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及社会环境有直接关系。因此父母的教育背景和认知程度,决定了孩子在第二个国家如何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作为生活在国外的家庭,除了考虑如何在异国他乡生存,更要关注第三文化孩子的心理变化以及文化融合。
随着社会的进步,有人从国内移居国外,有人从农村移居城市,有人从三线城市移居北上广。事实上,我们随时随地都在面临第三文化的环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