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发现自己活着活着就没有了自己,心里装着孩子、家人、朋友,唯独没有自己。
当我们同他人发生矛盾的时候,我们会思考 ,如何能把事情妥善地解决,甚至委屈自己,让他人满意。
甚至在我开始关注《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初衷也是处理与孩子,在工作中的沟通,几乎没有想过,要如何与自己沟通。
我认为自己是一个善于反思和复盘的人。我曾问过好几个朋友,当他们参加了一个重要的聚会以后,他们会不会在聚会散场以后,回忆聚会时自己说过的话,和做过的事,看看自己有没有言行不当。
所有人都表示,聚会结束以后,自己不会再多想什么。
而我,聚会结束后会想很久。一般情况,我总会找出一些不太完美的场景,然后自己反复咀嚼,有时候成为一场心病,然后不断告诫自己,以后要怎样,不要怎样。这个心路历程,需要好几天才能结束。过程中,自己对自己的批评,教育,指责.......,这个过程其实很痛苦。
后来,我就在想,我为什么会这样。分析后发现,害怕自己的言行会伤到别人,害怕会传递出错误的讯号,害怕被他人当成笑话传播。这些心理,总是令自己小心翼翼 ,在聚会中更加畏畏缩缩,不敢多说一句话。所以,我越来越害怕聚会,说多了容易说错话,不说话又不合适。久而久之,我就有点害怕聚会。
那是因为我总是在做自我评价,告诉自己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这样做会让大家反感,那样做会显得做作。
自我评价有助于我们学习和进步,但是过多的负面的自我评价会把自己带沟里去。所以,我们的自我评价一定是有积极、乐观、向上的,才会引导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再批评和指责下变得畏首畏尾。
在以前,如果我在聚会上只是和几个亲密的朋友沟通,而忽视了那些联系较少,生活不太如意的同学,我一定会对此愧疚和自责 。
而如今,我不再这样做,我会告诉自己,这次聚会我有点遗憾,是因为我希望自己对所有的同学都一视同仁地尊重和关注,可是此次聚会我的尊重和关注他人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我希望自己下次参加聚会的时候,和每一个同学都进行亲切的问候。
本来内心的愧疚和自责 ,突然变成了失落和忧伤,情绪也慢慢缓和下来,不再是激烈的、冲撞的,而是缓和的温暖的。
不对他人做道德评判,不进行比较、不强人所难,不推卸责任,是我们非暴力沟通的四个重要的观点,当然也适用于我们与自己相处。当觉得自己把事情搞砸了的时候,千万不要先自我教育、自我谴责,而是先去想想自己的什么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如何去满足自己的需求。关注自己内心的需要,本身就是一件对自己负责任的事情,大脑会产生积极的回应,推动我们积极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