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知易而行难,但实际是知更难。
制造业要真正做到精细化管理,一句话,就是要重视现场、重视过程,随时发现现场、过程中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显性化,让一切管理者及员工都能对“看得见”的问题进行及时确认,以提高解决问题的针对性。
僵直的“可视化”管理害苦了多少企业在这一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要能把生产现场变为充满活力和创造力、不断改善改进的地方,成为尊重人、激发人、塑造人、成就人的生动道场。惟有如此,所有员工和各级管理者“发现真理”的本能才能被挖掘出来,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意欲也才能被调动起来。
国内现在一般将日本企业的现场管理译作“可视化”管理,但从笔者在日本丰田等企业工作十多年的体会看,这样的翻译不准确,尤其是没有亲和力。日本制造业奉为制胜法宝的管理,应该称为“看得见的”管理,企业注重的是培养“有智慧的人”,即从一线员工开始,所有员工和管理者就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仅仅对现场做所谓的“可视化”监管和指责。
“看得见的”管理不等于“可视化”管理,前者才是日本企业中蔚然成风的管理真谛。
僵直的“可视化”管理害苦了多少企业什么是“看得见的”?
“看得见的”,就是让企业现场的“问题点”或者“异常”及时浮出水面,变得一目了然,以便企业管理者和员工都能抓住最佳时机分析,找到真正原因并以最快的速度拿出解决办法或改善方案。这种以发现问题和及时改善相结合为基本特征的管理方法,就被称为“看得见的”管理。它既适合于制造业,也适合于服务业,是很值得借鉴的做法,这也正是我国企业普遍缺乏的管理方式。
必须说明的是,日本管理模式和西方管理模式是两个根本不同的体系。日本管理模式不考虑那么多的经济学、管理学理论,换句话说,管理中要放弃使用诸如短期结果、量化指标等这样的考核思路,而应深悟一点:要真正实现“看得见的”管理,就必须想方设法让人“思变”,发掘并导出管理者和员工的无限可能性。
日本企业有一个改革成功方程式:
成功的企业改革=日常改善+人财培育+感动经营+长期利润增长目标及其它目标值设定
等式右边的这四个变量,既是并列关系,也存在一定的递进关系,在实践中,往往是后面变量的实施依赖于前面变量的落实程度,而最初的落脚点和基本条件则是一线员工真正有意愿并且有能力推动和深化日常改善。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人财”这个词,它是日本企业里一个特殊的惯用语,它强调:员工是企业的宝贝和财富,他们超过了企业其它一切有形无形的资产,企业要保证日常改善、推进感动经营、实现利润增长和长远发展,无一不靠企业的“人财”,靠他们发挥潜能、精勤乐业。
企业一旦进入这种经营轨道,企业老板只需紧紧抓住“人财培育”和“目标管理”这两个点,偶尔到现场走一圈,适当作出些指示就足够了。这就是日本企业里所谓的“高效巡回经营”。另一方面,企业员工则只需从“自觉投入”和“日常改善”开始,便可日益契入工作,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这就是所谓的“自主展开工作”。在这种“看得见的”方式下,充满活力的职场便开始形成,生气勃勃的团队也由此诞生。
“看得见的”有什么好处?
企业实施“看得见的”管理,其核心在于随时发现问题并抓住最佳时机解决问题,而这就等于抓住了企业发展的机会,从小处、近处说,这可以确保机会利润不流失,从大处、远处说,这可以打牢企业做强做大的基础。
其实,企业在正常时是不需要管理的,只有在出现“问题点”、“异常”的时侯,才需要管理。简单地说,企业管理就是针对“问题点”、“异常”而进行的管理。只要及时发现问题并抱有积极的态度,至少在两点上会给企业带来利益:第一,因为员工或管理者看到了问题发生的那一刻,“也许这样做就能解决”的想法便可能同时萌生,这就为迅速拿出对策方案提供了可能;第二,就对策方案来看,也必须“有针对性”才能保证其有用性和有效性。换句话说,只有在面对具体问题或情境时,才能显示出某种对策方案的必要性、迫切性。
正是由于问题点、异常能及时浮出水面,员工或管理者才能感觉到“这个不同往常”、“有点怪”,认识到对这种情况“不能放置不管,要抓住这个最佳时机,以最好的解决方案来加以应对”。这和“初期灭火”的道理是一样的。反之,如果错过最佳时机,着手既晚又慢,最后一切都会变得不可收拾。
在企业现场,对事态的应对是否恰当,经常决定着企业将获得机会利润还是蒙受机会损失。所谓“机会损失”,是指在本可通过适时适当的管理手段避免不利事态发生以至恶化的情况下,反而无作为、不作为或举措失当而导致的损失。
如果企业导入“看得见的”管理,便能够防止很多机会损失的发生和扩大,这种通过事前预防而避免的损失,就是“机会利润”。而一个企业管理者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两个:一是育人,二是把机会利润最大化。
僵直的“可视化”管理害苦了多少企业现场要时时处处“看得见”
实施“看得见的”管理,其出发点和立 足点就是如何把企业现场的问题、异常随时显现出来,使它们变得一目了然。所谓现场,是指制造产品或提供服务的场所,现场是企业获得收益的底盘,所以日本企业从很久以前就开始重视对品质、交货期、价格、利润等设定明确的目标值和管理控制值,并进行扎实的现场管理。
现场管理的法宝就是让一切环节都成为“看得见的”,为此日本企业一般着重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确定最适宜的工作场所或位置,这是基础中的基础,对制造业来说尤其重要,其中适宜的场所固然要适合机器设备的运转,但更重要的是要适合员工的操作和协作,要处处体现尊重人、爱护人的现场布局原则;
2.形成可持续的支持性管理体系,比如导入看板管理,即将每项作业的负责人、时间要求、任务要求、标准要求等等都详细地写在看板上,并放置在显眼的地方,以便随时进行监督和控制,此外作业手顺书、始业和终业点检表、设备维修记录、品质检查表、每隔一小时产品质量检测记录表等书面资料,张贴在作业台前,可进一步强化员工对相关工作信息或技能的把握;
3.将在看板前开碰头会变成企业上下的共同习惯。在日本企业里,各个部门几乎每天都要在看板前开早会、晚会、例会、报告会、发表会等等,以“看得见的”方式加深每一个人对现场的整体理解和深入把握,而且这种方式在对细节问题的解决上更加显示出它无与伦比的优势。这也是形成团队作用、发挥团队凝聚力以实现企业日常改善的最重要的手段。
僵直的“可视化”管理害苦了多少企业“看得见的”目标是感动经营
中国企业现在都了解5S。所谓5S,就是保证企业生产或服务的良好秩序,特别是现场秩序五个方面的工作: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人的教养。这五个方面如果做不好,其它事情就更难做好。尤其是前三个,即整理(将有用的东西整理得秩序井然,方便随时取用)、整顿(将没用或不用的东西清理出现场,不使之成为妨碍)、清扫(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既利于人的健康,也利于生产条件的改善),更为重要。
5S特别是3S的彻底实施,就是导入和推进“看得见的”管理的前提和基础。笔者在日本某电气企业车载事业部工作时遇到过这样一件事: 该事业部是专门生产汽车电子零部件的工厂,虽然大部分工作由机器人完成,但也有人工组装车间。正是在这个车间里,熟练的技术工人对一些最精密的零部件进行组装和检查,所以,这里对环境卫生有着极高的要求。
我们除每天下班后必须打扫卫生外,早上及中午开始工作前也要抽出五分钟时间,以各小组为单位仔细清扫。其目的:一是防止灰尘混入产品,二是防止零部件掉在地上浑然不觉而误以为已经组装到产品中了。这里要说明一点,组装车间,所有零部件都是每60个装一盒配送的,不会出现多一个少一个的现象,而作业完成时,盒里的材料也正好用完。但这时还要注意地面上有无遗漏,有时少一个部件,在短时期从性能上是显示不出来的。
那么,清扫过程中发现了遗漏的零部件如何处理呢?对此,该公司严格规定:如果是中午发现的,应立刻组织人员将上午生产的产品全部检查一遍,检查的方法包括: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手转动,用秤量,在这一过程中还要仔细记录各种测试值,并进行汇总分析,一直要查到水落石出为止。
僵直的“可视化”管理害苦了多少企业有一次,一位汽车厂商来现场看我们组装,恰巧当天中午我们打扫时发现了掉在设备底下的部件,于是停机排查整个上午的所有制品,对这全过程都看在眼里的那位厂商感慨地说:你们的产品确实值得信赖!试想一下,如果不进行这样彻底的清扫,问题和异常如何能显现出来,又如何能变成“看得见的”呢?
所以,在日本企业,所谓人才,是指具有5S的良好习惯并能很好地实施到位、还能带动周围同事共同执行的员工。而所谓好的企业,就是指5S落地生根、深入人心并得到全面落实的企业。相反,若只是偶尔实施5S或者半途而废又再投入其它改善的企业,就不要指望能导入“看得见的”管理了。
国内许多企业都自称把满足顾客需求作为经营的最大目的之一,但我们能不能真的让顾客满足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