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哥伦布意外发现新大陆——如今的古巴,他派出两名水手作为使者先行上岸打探情况。那两名水手发现当地土著会用棕榈叶卷着一种干草,点燃以后放在嘴里深吸一口,接着就能吐出气味刺鼻的浓烟。其中有个水手觉得这事很神奇,经过潜心学习,终于练成了吞云吐雾的神技,成了第一个会抽烟的欧洲人。吸烟风潮后来一发而不可收。各国政府不久就有了两个重要发现:一是禁烟无效,二是烟草生产以为政府带来巨额财富。烟草生意势头强劲,市场价值一度超过土豆和西红柿,成为欧洲最重要的经济作物。
欧洲烟草种植业的持续发展,却意外引导人类推开了毒世界的大门。有一种烦人的传染病在烟草之间蔓延开来。染病的烟草叶片上会出现点点病斑,故名烟草花叶病,最终可导致植株枯萎死亡,严重影响了烟叶的产量和品质,导致烟农收入锐减。欧洲烟农对此束手无策,没人知道那是怎么回事,他们只好向年轻的德国化学家迈尔求助。
迈尔是受到德国政府的资助,正在西班牙调查农业疾病。1886年,迈尔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他先把患病的烟草叶片在研钵中研碎,再将研磨出来的叶片汁液注射到健康的烟草叶脉中,结果原本健康的烟草同样出现了花叶病。这个实验清楚地证明,花叶病可以传染。
那么,造成花叶病的病原体到底是什么呢?
迈尔首先想到的是细菌。就在20多年前,法国化学家巴斯德刚刚证明细菌可以致病。细菌学说在欧洲风头正劲,把疾病与细菌挂钩,在当时是一件相当时髦的事情。迈尔想当然地认为,花叶病也是细菌感染的结果。由于抗生素尚未问世,人们并没有什么好办法对付细菌。
俄罗斯的伊凡诺夫斯基也受政府所托,研究烟草花叶病,他重复迈尔的实验,再将过滤液注射给健康的烟草,结果却完全出乎意料,烟草居然还是得病了。伊凡诺夫斯基一再重复自己的实验,每天反复研磨大量烟草叶片,结果却无一例外。
伊凡诺夫斯基对此非常困惑,他与迈尔一样,都无法超越细菌学说的影响。这个奇怪的结果气得他打碎了三只烧杯,扔掉了五个注射器,想破脑袋也想不通,既然过滤液中不含细菌,烟草为什么还会发病呢。
伊凡诺夫斯基怒气终于平息,最后还是给出了一个折中的解释:虽然过滤液中不含细菌,但却含有细菌的代谢产物,也就是细菌毒素,可以对烟草造成同样的伤害。
1898年,年近五旬的荷兰微生物学家贝耶林克在抽烟叶时注意到了烟草花叶病。良好的科学素养使贝耶林克做任何事情都有条不紊,他事先对烟草花叶病做了充分的调研,先抽了很多烟叶,又查阅了大量文献,分别重复了伊凡诺夫斯基和迈尔的实验,再次确认无菌过滤液具有致病作用,但对于致病的原因,贝耶林克却与伊凡诺夫斯基有着完全不同的看法,甚至对伊凡诺夫斯基的观点不屑一顾。他是一位微生物学家,习惯用微生物思维分析问题。原因很简单,如果过滤液中只有细菌毒素,注射给健康叶片时,就不会从一个叶片传染给另一个叶片。但过滤液造成的疾病却可以传染,说明其中肯定存在某种活性物质。贝耶林克由此断定,烟草花叶病的病原体固然不是细菌,但也绝不会是细菌毒素,而肯定是一种微小的生物,这种生物甚至比细菌还要小,以至于能够通过陶瓷过滤器。
那究竟是什么病毒呢?
事实证明,敢于给新事物命名也是一种能力。贝耶林克决定将这种生物命名为有传染性的活动流体,为了简洁起见,他又从拉丁文中借用了一个词——virus,原来是液体毒素的意思,中文则翻译为病毒。
病毒,至此发现。
参考文献:《进击的病毒》——史钧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