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读书成长励志
谈孝的文化(二): 孔孟提倡尽人之孝道,但绝不为愚孝背锅

谈孝的文化(二): 孔孟提倡尽人之孝道,但绝不为愚孝背锅

作者: 翙尘思考录 | 来源:发表于2019-02-17 08:50 被阅读0次

    【首语:本文基于文献史料而写。因篇幅所限,“谈愚孝”系列共分为三篇文章,包括《谈孝的文化(一):孝与愚孝的历史》、《 谈孝的文化(二): 孔孟提倡尽人之孝道,但绝不为愚孝背锅》、《 谈孝的文化 (三) : 愚孝的危害与启示》。】

    孝是中华传统美德,而愚孝则不在其列。当下仍有人得不顺心时,便会搬出孔孟之孝道,说服对方以接受其好。鲁迅先生就在《朝花夕拾》谈及被曲解的孝,“以为无非是‘听话’,‘从命’”。现代社会的认识也多如是,认为是孝的基本要求和第一标准。

    因为愚孝思想之所在,亲人间不便理论反驳。不仅影响到后辈的心理健康,也默默加剧了家庭矛盾。凡事都盲目提孝,体现的是封建残愚,与现代社会的伦理价值相违背。儒家提倡尽人之孝道,却未说要行愚孝之风。存疑就应探究历史,而不是一味且不加分辨地传承下去。

    愚孝自中古时代发展而来,与孔孟的时代相去甚远。孔孟是提倡“忠孝正孝”,但并没有提倡“愚忠愚孝”。孝彰显人的道德品质,但愚孝则给孝的崇高性蒙上阴影。若非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家著作何必受后人功利编纂,儒家思想又何苦为后人所曲解。凡事搬出孔孟之孝道,既不合理,也不厚道。明代周敖绝食殉君,其子闻父讯而恸哭奔归,头触庭槐而死。此等以死明孝实为愚昧之举,历来却被奉为孝之典范。

    孔孟

    孔子提出“夫孝,德之本也”与“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的观点,意为孝的本质是仁德。脱离仁德的本质,就是对孝的错误诠释。要尽孝,而非愚孝,尽孝不等于愚孝。《孔子家语·六本》认为,真正的孝子应该逃避长辈盛怒的时候,而不是像曾参那样,任其父亲打得晕厥也不逃走。《孝经》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也说明了不好好爱惜自己身体健康的人,又怎能谈得上真正的孝呢?

    孝的内涵,按《礼记》界定有三个层级:“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大孝”是使父母得到别人的尊敬,“其次”是不辱没父母的名声,“其下”是能供养父母(底线)。不孝的内涵,孟子也框定了三条。但随意搬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辞,实质也是对孟子的曲解。《孟子·离娄上》说,不能事亲为一不孝、不能事君为二不孝、不能贤德为三不孝

    “无后为大”常被世人识为字面意思,其实不然。舜娶妻后未告知父母,才导致了“无后为大”,其正确解释应为:不孝的行为有多种,最严重是没有尽到后辈晚生的责任。这种责任并非传宗接代,而是应把自己内心的想法和真实的境况不隐瞒地告知父母,为后人起到榜样的作用。

    古代曾出现“父叫子亡,子不亡则为不孝”的歪理,可谓瘆人之极。荀子讲,“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他认为,臣从君并非忠臣,子从父并非孝子,而是要讲道义的。从上述的大儒言理来看,听话与盲从并不是正道的孝,还得看在什么情况和什么目的吧。


    本次“愚孝文化”系列共分三篇文章。

    1.点击右方标题即可阅读第一篇文章。谈孝的文化(一):孝与愚孝的历史 - 简书

    2.点击右方标题即可阅读第三篇文章。谈孝的文化 (三) : 愚孝的危害与启示 - 简书

    【关注“翙尘思考录”:专注绘画创作与成长的思考,帮助你找到真实的自己,明白人生该做的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谈孝的文化(二): 孔孟提倡尽人之孝道,但绝不为愚孝背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wgw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