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曾国藩传》②:从“土老帽”到“学做圣人”,曾国藩做了哪些改变?

《曾国藩传》②:从“土老帽”到“学做圣人”,曾国藩做了哪些改变?

作者: 笔墨之林 | 来源:发表于2023-10-13 00:17 被阅读0次

什么是圣人?在我国古代,佛教修行的最高目标是不生不灭成为“佛”,道教修行的最高目标是解决生死成为“仙”,而儒家学说的最高目标便是成为“圣”。

所谓圣人,就是完美的人,他通过自己的勤学苦练体悟了天理,掌握了天下万物运行的规律。这样,他一举一动,无不合宜,就可以经邦治国,造福于民,使整个国家达到大治的状态。而自己也立功立德立言,万世不朽。

那么,曾国藩为什么会想到去学做圣人呢?

01

进京之后

曾国藩发现自己很土

中了进士之后,曾国藩衣锦还乡,风光无限,随后在家里休息了大约一年的时间。道光十九年(1839)底,曾国藩离开家乡,从湖南出发前往北京,从此开启了他的职场生涯。

曾国藩初来乍到,好比农村娃突然进了城,惊奇和惊喜之余,忽然也有了自卑感。为什么?因为他所上班的地方是翰林院,翰林院以巨量的藏书闻名于世,举世罕见的《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的底本都藏在这里。西方人把这里称为“当时世界上最古老悠久、收藏最丰富的图书馆”,把它比作中国的牛津、剑桥和海德堡。他的同事,也个个都精英。

来北京之前,曾国藩非常自信,踌躇满志。二十四岁中了举人后,曾国藩已经“锐意功名,意气自豪。二十八岁中了进士,点了翰林,更是让曾国藩顾盼自雄,睥睨于世。但进了京城之后曾国藩却陷入了自卑与焦虑当中。

翰林院可以说是集结了全国各地的精英名士,基本上都是各地高考的前几名,每个人都气度不凡,大有学者风范,大儒本色。

和他们相比,曾国藩发现自己身上有很多非常严重的缺陷。首先是普通话不标准,一口浓重的湖南方言,长得土头土脑,穿得土里土气。其次,在一个文人云集的地方,曾国藩竟然没怎么读过书。这里说的没怎么读过书,是指他除了科举应试的教材,基本上没怎么看过其他课外书,比如当时的名家写的诗集、散文等优秀作品。

曾国藩曾在日记里记录了自己到湖南乡间的一个读书人家拜访,看到了很多没有读过的书:“大雨住蒋家。蒋颇有藏书。是日阅余所未见书,有《坚瓠集》《归震川古文》、钟伯严选《汉魏丛书》及诸种杂书。”《归震川古文》等都是当时读书人家里常备图书,别说进士了,很多秀才都读过,而曾国藩堂堂一个举人,竟然前所未见。

除了普通话和知识储备,曾国藩整个人从气质到观念都非常庸俗。这也跟他的成长环境有关,他在道光二十三年(1843)的一封家书里写道:“兄少时天分不甚低,厥后日与庸鄙者处,全无所闻,窍被茅塞久矣。”

为了洗刷自己身上的鄙俗之气,曾国藩开始立志学做圣人。

02

自我反省

审查自己身上的臭毛病

曾国藩反省了自己身上的几大问题:

第一,浮躁,坐不住。青年时代的曾国藩非常喜欢交朋友,喜欢串门,喜欢跟人聊天开玩笑。翰林院的工作非常清闲,一个月只需要初一、十五去上两天班,签个到,其他时间都是自由支配的。很多人进了翰林院就像考进了大学一样,开始放松下来了,曾国藩也一样,除了给家里写写信,就是去跟朋友聊天下棋喝酒。平时闲着没事儿还喜欢去菜市口看杀头的。

第二,为人傲慢,修养不好。总觉得自己很了不起,陈源兖说他“无处不着怠慢之气”,很傲慢,什么事情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听不进别人不同的意见。曾国藩的朋友就批评他傲慢,说他刚刚与人认识的时候,还显得很谦逊,但跟人交往的时间一长,就暴露出了傲慢的本色。当时跟曾国藩共事的一个老乡叫郑小珊,就曾经跟曾国藩吵得不可开交,指着对方鼻子骂,并且污言秽语,骂得是非常难听。后来曾国藩自己也非常后悔,觉得这种行为实在是有辱斯文。

第三,虚伪。社交场合夸人,为了夸而夸,夸了自己心里又觉得很羞愧。曾国藩有个朋友叫黎吉云,到曾国藩家里来拜访曾国藩,顺便拿了一叠自己写的诗让曾国藩点评,曾国藩上来就是一顿言不由衷地夸奖。事后又觉得非常羞愧。

第四,好色。去朋友家做客,喜欢盯着人家的妇女看,曾国藩觉得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多次提醒自己不能犯这样的错误。骂自己是禽兽。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二月,曾国藩得知他的朋友纳妾,长得漂亮,于是借故到这个朋友家,聊了一会儿天后,再三强迫这个朋友把小妾领出来让他看看。曾国藩见了小妾,又和人家开了几句玩笑话。回去后在日记里写道:“友人纳姬,欲强之见,狭亵大不敬。”

03

自我管理

给自己的十二条人生规矩

到了翰林院,曾国藩如饥似渴地开始读书,认真研究理学经典。通过读书与交友,曾国藩的视野和见识与以前也大不相同了。

道光二十二年(1842),曾国藩在写给弟弟的信中说,他已经立定了终身之志:“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在日记中,曾国藩给自己立下了十二条做人的规矩:

1.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慎。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2.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验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3.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4.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徇外为人。

5.读史。丙申年购《廿三史》,大人曰:“尔借钱买书,吾不惜极力为尔弥缝,尔能圈点一遍,则不负我矣。”嗣后每日圈点十叶,间断不孝。

6.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7.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8.保身。十月二十二日奉大人手谕曰:“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作养病。

9.日知所亡。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有求深意是徇人。

10.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味耽着,最易溺心丧志。

11.作字。饭后作字半小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凡事不留待明日,愈积愈难清。

12.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这十二条规矩,其实都不是难事,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去实践,但难的是坚持不懈,终身学习。

我在之前的读书活动中,也给书友们推荐过这本书,理由便是曾国藩是我们每个普通人都能够学习的对象,他亦是圣人,但不像孔子、王阳明那样让我们可望而不可即。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很普通,却也是因为长久的坚持践行,让原本普通的事情成为了不普通的业绩,让原本平凡的人生变得波澜壮阔。

相关文章

  • 觉察日记,曾国藩的第一次蜕变

    最近看了《曾国藩传》一书,曾国藩在三十岁那年决定学做圣人,而他脱胎换骨的开始,则是从写日记开始。 这个日记不...

  • Day1 20190119《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

    内容:阅读第1-2章 思考:曾国藩为什么要学做圣人,他的改变是从什么开始的,对你有什么启发? 曾国藩在京见到了很多...

  • 《曾国藩传》从“笨人”到圣人

    最近看《曾国藩传》突然发现了历史类书的魅力,同时内心也五味杂陈。 以前觉得圣人虽然没有好的出生,但却绝对会是天资聪...

  • 破除旧习,必须有悍然之力

    昨天,读了张宏杰的《曾国藩》传。书中说到,曾国藩为了学做圣人,他立志戒烟。在戒烟的过程中,他开始彷徨无主、寝室不安...

  • 为什么要“学做圣人”

    今天继续共读《曾国藩》第二章—为什么要“学做圣人”。 曾国藩去了翰林院,然而一口难懂的湘乡话,长得土头土脑,穿得土...

  • 曾国藩竟然也玩“朋友圈”

    曾国藩竟然也玩“朋友圈” 曾国藩30岁时意识到自身的不足,立志学做圣人,他的方法就是写日记。 曾国藩写的日记篇幅不...

  • 第二章《曾国藩传》

    京官时代之曾国藩为什么“要学做圣人” 一、京官曾国藩的自卑与焦虑 曾国藩高中进士,在家里休息了一年,从湖南前往北京...

  • 曾国藩学做“圣人”

    曾国藩进京后,曾国藩在翰林院却又一次陷入深深的自卑当中,因为他发现不光是见识狭窄、观念鄙俗,性格上还有很多缺点。 ...

  • 曾国藩“学做圣人”

    1、京官曾国藩的自卑与焦虑 高中进士之后,曾国藩衣锦还乡,在家里休息了将近一年。道光十九年(1839)底,曾国藩告...

  • 曾国藩学做“圣人”

    三十岁时,曾国藩立下了“学作圣人”之志。如何做圣人? 首先是立坚韧不拔之志。立志对一个人人格发展的意义是决定性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曾国藩传》②:从“土老帽”到“学做圣人”,曾国藩做了哪些改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win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