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与故。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译文】
《易经》这部书,不可看成遥远无关。它所揭示的法则常在迁移,演变活动也不会静止,在六个爻位上循环流转,往上往下没有常规,刚爻柔爻互相交换,不可当成固定的模式,总是随着变化去发展。它的来去按照节度,在外在内都足以让人有所戒惧,还会让人明白忧患及其缘故。即使没有老师与保护者,也好像有父母在指导一样。起初要依循它的言辞,再去推度它的方法,就会找到固定的规则。如果不是这样的人,《易经》的法则也不会徒然运行。
【感悟】
这段文字的内容告诉我们如何正确的对待《易经》。
一、要真正地理解《易经》
所谓真正的理解就是不要轻视它,不要死板地理解,不要生搬硬套前人理解。《易经》有三个方面要联合起来理解,第一方面是不易,就是不变的部分。第二方面是变异,就是变化的部分。第三方面是简易,就是化繁为简。
但是这三点也不能够死板的理解,而应该结合起来理解,辩证的理解。《易经》的理论是不变和变化的有机统一,它的理论也是简化和复杂的有机统一。
二、要真正地运用《易经》
作者谈到怎样运用《易经》,怎样面对《易经》,对待《易经》,作者引用了一句非常经典的名言,那就是“无有师保,如临父母”。这首先是一种恭敬的态度,如对父母。其次是一种使用《易经》的智慧,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什么叫远?什么叫近?《四十二章经》作了很好诠释: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易经》理论再好,你不理解它,不守住它,不活学活用,口不诵,心不惟,身不行,它的好处又怎么在你身上体现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