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小时候特别盼过年,那种盼是抓心挠肝的盼,是望眼欲穿的盼,是掰着手指头倒计时的盼——甚至从年前的两三个月就开始。
为什么那么盼过年呢?现在的孩子可能无法理解。无非是有以下几点因素。
第一有鞭炮放。那时候对于放鞭炮真是爱地忘乎所以。把兜里不多的几毛零钱拿出来一点到小卖店里买上一挂一百响的鞭炮,一个个拆开了放。没错,一个个拆开放,可以听九十多响,可以在小伙伴面前威风九十多下。那没响的也不会扔掉,捡回来,掰开两半,露出黑色的药,这样的半个鞭炮摆两个或四个或六个,让它们两两相对,点着一个,呲一声,引着对面的,然后会无规则地转动,就引着其它的,我们把这叫做“老头对老太”。听着响声,闻着火药的香味,看着呲花的火光,我们兴奋,我们忘记简朴的童年。
除夕、初一、初五以及正月十五,这几个日子是放鞭炮最集中的日子。这时候会成挂地放,也可能是半挂地放。
过年的时候有亲戚来串门,有的会给我买一两挂鞭炮,这对于我来说是天大的恩赐。因为放鞭炮烧着了棉袄,嘣肿了手指,这是经常有的事情,不过我们仍然乐此不疲。
第二有肉吃。常年吃素,是那时候家家的标配,菜里多放点油,就算是改善生活了。肉嘛,呵呵,过年买点炒个带肉的菜,吃顿肉馅饺子,就是叫人满足的了。
过年前,村里有杀猪的,当然是为了卖肉。一个村如果杀两头猪还能卖出去,再多了就不行了。一家杀猪,猪的叫声传遍半个村子。大家赶紧早去等着买几斤猪肉。当然是越肥越好,瘦肉都不喜欢——不是不喜欢吃,是不舍得。肥的可以回家熬油,炒菜用,瘦的,也不是几顿吃光,冬天可以冻上,三五天甚至个把月吃一顿。也可以切片,多放盐,炒熟了,盛在坛子里。炒菜的时候放几片,就当是沾些荤腥,给馋嘴的孩子解解馋。不过那肉是真咸啊!
肉馅的饺子,那是叫人垂涎三尺。小孩子盼着大年初一(也可能是除夕夜)吃上一顿。滚热的饺子放在嘴里,烫得嘴歪来歪去,半张了嘴,赶紧吸点凉风,哈出些热气,嚼几下,馅里的油汁流在嘴里,香了整条舌头。大人会常常说,慢点,别把舌头咽肚里!
我那时候真是有些怕,这要是把舌头咽下去,不知还能不能拽出来。
第三有新衣服穿。
衣衫褴褛的孩子,是那时候街头最常见的。破不怕,干净些就好。一年到头,都是旧衣服,很多人家都是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穿破了,缝缝补补,继续穿。当然,如果有补丁,我们孩子也是不愿意穿的,可是没办法,大人会说,不穿就光腚!为了不光腚,就得穿啊。
过年买布料,在村里学过裁缝的人家做身新衣服,这是好多孩子过年前盼着的。有的孩子可以盼来,有的孩子未必盼得来。
记得有一年,奶奶给我做了一件上衣。新衣服拿回来那天,我赶紧穿上试试。其实那时候合身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大些肥些,这样可以多穿几年。我刚穿身上,奶奶说,挺好,脱下来吧。我恋恋不舍脱下,被奶奶仔细叠好,放在箱子底下了。离过年还早。
我每当想起我的新衣服,就翻出来穿一会儿,奶奶见了就说,穿脏了,快脱下来!
终于等到除夕那天,我问奶奶,可以穿了吗?奶奶说,初一再穿,要不弄脏了。初一早上醒来,枕头边放着新衣服,半睁的眼睛突然睁大了,连忙穿上,在镜子前照了又照。
第四可以不干活。初一小孩子不干活,这是我们当地的风俗,寓意小孩子一年都不用干活,谁想干活啊,累死个人。
小孩子平时需要干的很多,比如看弟弟妹妹,比如拾柴割猪食菜,比如烧火喂猪,放猪放鹅,比如下地帮忙或冬天拾粪等,总之只要放学,总有孩子需要完成的任务。学习嘛,先后后吧!只有大年初一这一天,小孩子可以疯玩,到吃饭时候回家就可以了。呵呵,当然忘记回家也是有的,大人会有难得的笑脸,来找我们。
好日子只有这一天,初二以后就要收敛了,有时候大人会用眼睛剜着我说,你等着,这几天要给你“开市”(开市的意思是过了年头一次挨打)。
第五有压岁钱。我的压岁钱比其他小伙伴要少得多,但我依然盼着。那时候一两分钱可以买块糖,一两毛钱可以买挂鞭,一两块钱,可以买七八根大麻花了——不过记忆中从来就没买过这么多麻花,打个比方而已。
有一年得了五毛压岁钱,放在穿在身上的新裤子兜里,那兜有点宽。我哥哥要给我保存,怕我弄丢。我不同意,揣在自己兜里,才有幸福感。
有一天,压岁钱却找不到了,我哥也掏我的兜,没有。我自己也没掏到。奶奶大发雷霆,上来就用巴掌打我,我就跑,她在后面追,还找了根树枝,追上我就抽我屁股,是那种狠狠地抽。我一边跑一边难过,钱哪去了啊?钱怎么会丢啊?后来,我在裤兜里又摸到了,兜太宽了,五毛钱叠得很小一点,自己跑到兜里角落里,我哥和我几次都没摸到。呵呵,想来真是有意思。不过我奶奶打人挺狠的,爱我更狠!
写了一大篇子,不知现在的孩子甚至年轻人看了,有没有感触。我想大概不会。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骗人的,过了腊月初八,还有二十多天才到年啊?二十多天,我要做多少个美梦才熬到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