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笔下出现了一幅幅歪歪斜斜、怪模怪样的“图像”,这里到处是绊脚的、撞头的、碰手的、碍眼的……
人就是在这样一个障碍重重的境遇里,好比陷在“荆棘丛”(他的一篇速写)中而不能自拔、不能迈步一样,那么作者对现实的否定以及他想要“传播”的东西就可以理解了。
卡夫卡想通过写作来了解和表达现实真相的愿望是十分强烈的。
他曾在信里跟他的友人说:“我被疯狂的时代鞭打以后,用一种对于我周围的人来说是最残酷的方式进行写作,这对于我来说是地球上最主要的事情。”
因此,即使“上帝不要我写,我也必须写。”这是学生时代写的信。
从他后来所写的各种东西看,他的心灵曾受到他父亲的家长制统治的严重伤害;他对奥匈帝国的家长式的封建专制极为不潢。
但这个内心执拗的青年行动上却是个懦弱者,他始 终拿不出跟家庭、跟社会决裂的勇气,甚至连一封抗议父亲的信都不敢直接交过去。
于是他那不甘屈服的叛逆的情绪被冰封在他孤独的“心海”。
他唯一的出路就只有通过写作向“疯狂的时代”还击。因此他需要寻求一种有力的艺术手段,一把“心海中的破冰斧”。
“我们所需要的书,必须能使我们读到时如同经历一场极大的不幸;使我们感到比自己死了最心爱的人还痛苦;使我们如身临自杀边缘、感到因迷失在远离人烟的森林中而彷徨——一本书应该是我们冰冻的心海中的破冰斧。”
“一本书,如果我们读了没有感到额头上被击一猛掌,那我们读它干什么?”
怪诞这一表现手法也不是卡夫卡的新发明,在古代,尤其是同时代的其他现代主义作家那里屡见不鲜。
它本身并不能保证上述艺术效果的取得,重要的是对怪诞的内容——中心事件、情节、画面等要有别出心裁的构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