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认为生存和性是人类的原始需求,应该得到满足,如果过度压抑这种天性,人就会走向极端。
这是他在《性学与爱情心理学》当中提出的理论,是他根据俄狄浦斯这一类故事提炼出来的观点,人很容易被至亲吸引,甚至产生性冲动。
《心经》这部作品选自张爱玲的《第一炉香》,讲述的是一个女孩爱上自己的父亲,并把母亲当做竞争对手,而父亲却准备和女孩的同龄朋友在一起的故事。
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充分地描写了女主许小寒的心理活动,生动地展现了她与父亲许峰仪,她与母亲,她与段绫卿之间的举动。在得知父亲和段绫卿在一起之前,她和父亲的对话展现出,许小寒不把父亲当成一个长辈看待,更像是情人之间的对话,她和父亲的肢体接触也显得有些暧昧。
而许峰仪也在暗示着,他们这样的畸形的情感不能再继续,她应该像正常孩子一样去喜欢同龄人。而许小寒表现出眼里只有父亲的样子。她对母亲也十分冷淡,得知父亲在外和段绫卿在一起后,要求母亲管管他,而母亲却放任他们,她更恨母亲了。
许小寒茫然地准备和爱慕他的人订婚,她已经失去了希望,而母亲一直都是爱着她的。生下来知道会克母也不忍心送走,自己的丈夫不爱自己,爱自己的女儿,而女儿还把她当作仇敌对待。她用她的爱包容着小寒,让她渐渐的平静下来。
为什么张爱玲会描绘出这样一种畸形的爱意呢?小说中的许小寒有明显的恋父情结,是不是借助这个人物来表达自己呢?查了一下张爱玲的生平,她幼时母亲就离开了,父亲一直照顾着她,除了对母亲的恨意之外,她更多的是愉快,和父亲在一起非常开心。父亲没有把她当小孩子对待,去哪都带着她,甚至去妓院也带上,他们形影不离,张爱玲很依赖父亲。后来继母的到来让她十分排斥,她感觉到自己的父亲被人夺走了,十分不安。
小说最后是母亲安慰她,耐心地帮她收拾东西,告诉她自己会一直在这。这一情节的设置也表现了她对母亲的想念,父亲被夺走后,她开始转向对母亲的爱意。
总得来说,张爱玲的这篇文章是非常大胆的,表现了伦理和非理性的冲突在现代女性性爱方面的影响,是中国较早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方法写进小说的尝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