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某群里看到一个关于心理咨询师的讨论,具体是讨论一个做家庭关系、婚姻指导的心理咨询师,如果他/她自己一直未婚未育,他/她是否有能力给来访者做出恰当的指导?
这还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群里主要观点分两种,一种是认为没有婚育生活的实际体验,就不会真正理解婚育关系中的某些问题,做不到共情;另一种则是认为,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通过学习、阅读、案例参考等很多办法,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婚育专家。
双方讨论得非常热闹,我觉得两种观点都有各自的道理,我一会儿被这方说服,一会儿又被另一方说服,自己也不知道该支持哪一方了。后来,有人提到一句“人的因素”,一下子让我想起《萨利机长》这部电影。
《萨利机长》这部电影有两个重点,影片前半部的重点是机长与机组成员如何相互配合,沉着冷静训练有素地挽救了全机人员;影片后半部的重点是机长面对审查委员会的质疑时,用了“人的因素”这样的道理,使得审查委员会认可了机长在当时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完全正确。
在听证会上,审查委员会在一开始对萨利机长的迫降操作持质疑态度,他们的证据是,通过模拟飞行实验,萨利机长完全可以将飞机滑行到附近机场,而不是冒着极大的风险将飞机迫降在河面。
萨利机长平静地问道:“你们做了多少次尝试,才做到让模拟器中的飞机安全着陆的?”审查委员会的答案是“17次”。
萨利机长接着指出,这个模拟并没有把人的因素考虑进去。虽然这是一个真人参与的模拟飞行,但在模拟器里操作的飞行员是事先知道飞机将会发生故障,这样的模拟完全无法模拟出飞行员在高空中突然面临危机时的那种状态。因为在采取措施前,飞行员还需要时间对突发情况做出判断和处置。
听证会官员认为这个陈述有道理,要求模拟飞行的飞行员减去35秒的空中时间,然后再进行操作。而在减少了35秒的空中处置时间之后,每一次模拟结果都是机毁人亡。
真实的情况其实比模拟环境更恶劣,在飞机出现故障的208秒时间里,萨利机长和他的副驾驶一边尝试紧急规程操作,同时耳边是地面塔台指挥不停的呼叫声、机舱内各种仪器发出的警报声,飞机急速下降的失重感……一边还要冷静地进行判断和处置。这样慌乱嘈杂急迫的环境给飞行员的压力,也是坐在模拟器中的飞行员体会不到的。
萨利机长的陈词,让审查委员会终于不再只是基于理论做出判断,而是从“人”的角度理解并认可了他的做法。
因为想起了《萨利机长》这部电影,我的观点最终偏向了一方:没有婚育生活的实际体验,就不会真正理解婚育关系中的某些问题。这样的婚育心理咨询师,也许可以靠理论学习、大量的阅读、案例及他人的经验参考……等等方法,成为一个不错的咨询师,但他/她永远到不了事业的顶峰。因为他/她总会遇到一些案例,因为没有亲身体验,无法共情,无法体察到来访者的真正需求。因为,理论永远代替不了人的因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