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看了《芳华》,一部特殊时代背景下的青春文艺片。
之前看一个喜欢的姐姐聊过,最近也刚看了《邓小平时代》,对那个时代的大背景、集体生活、战争算得上有些了解,更能带入和理解片中的时代号召和人物感情。
影片中,文工团里的生活,排练、演出,比起很多那个时代别的人的生活,可以说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相当美好的存在。
年轻的男兵女兵们生活在一个集体里,单纯美好。看的时候就想他们的思想和感情,是不是被刻画得太浅太表象,因为没有看过《芳华》原著,没办法评论。
看豆瓣影评确实有人说小说表现的集体对个体的压抑、男兵女兵对情感的压抑,没有在电影里表现出来。
影片从第三人的视角,展现了那个时代里典型人物的遭遇和命运。
黄轩饰演的刘峰,积极响应学雷锋的号召,也因为自身心地善良,做了很多好人好事,可是因为“触摸事件”,个人命运来了个大转弯。
苗苗饰演的何小萍,因为家庭原因从小被人轻视、欺辱,进入文工团仍没能摆脱被欺辱的命运,进入新时代后,生活状况也并不优越。
刘峰是真正善良的,有担当的,但是个人命运走向让人惋惜。本来有机会进入大学,在新的舞台上大展宏图,没想到他把去大学的机会让给了别人,让人错愕。
至于他为什么不去大学,影片有点生硬地交代,因为他爱慕文工团里的歌唱者林丁丁,接着就发生了“触摸事件”。刘峰的命运就此改变,被下放,走上战场失去一条胳膊,退伍后成为贩夫走卒。
刘峰的结局不能怪时代,时代给了他大好机会,对林丁丁心怀爱慕也没错,错就错在他因为这份爱慕,局限了自己的视野和选择。
豆瓣上有话题问:”《芳华》中最打动你的片段或细节是什么?“
回想下来,竟然没有什么特别被打动的片段,最深刻感受是刘峰为什么不去上大学,而是为了林丁丁选在做幕后。就算林丁丁是他心目中的白月光,他也完全可以先去上大学,再通过别的方式表达或追求。
“选择大于努力”,放在任何环境都有适用之处,刘峰没选择往上走,人生急转直下。
在时代大变局里,任何正确的选择都足以改变个人以及家族命运,比如刘峰在他那个时代进入大学、南方讲话后下海经商、商品房放开后买房、再后来进入互联网。
如今的大选择是什么没人能确定。
自身经历来看,感谢毕业时让队友选择了新能源行业,算是没入错行,比起别的行业有更多的机会和成长空间;感谢毕业后刚两年就选择购房上车,避免在等待中焦虑得睡不着觉。当然也有很多遗憾,本科毕业时没选择直博,成为高校教师的愿望没有生根的土壤。
人生没有如果,选择就是命运。
愿我们在成长中做适宜的选择,流年可忆、未来可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