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里阅读的人
这是一个可喜的时代。
在现在这个信息极其容易获取的时代,大家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加珍惜时间。在走路的时候,做地铁的时候,开会的时候,甚至对面的人说的内容稍显无聊的时候,都要拿出手机抓紧时间去阅读一些东西。阅读的对象包括但不限于微信公众号、电子书、简书、、豆瓣、知乎等,其涉猎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娱乐新闻时政大事,还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文史哲理化生样样俱全。历史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知识获取成本几乎为零,而且应有尽有。
这是一个可悲的时代。
正如上文所说,所有人都能够无差别的接触到一切想要接触到的知识,可是很少有人能够从这大量的阅读中真正获益。“碎片化阅读”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而科学研究表明,从一个阅读内容转换到另外一个阅读内容,大脑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和调整。而我们移动终端的阅读速度,给大脑带来了极大的负担,于是相应的,记忆效率大大降低。有一个十分常见的现象,在阅读的时候,很多人打开文章,快速向下拉,看到一半或者拉到结尾了解大意便关掉了文章。一篇两三千字的文章估计用不了10秒钟就会被“阅读”完。姑且不说这样是对作者的不尊重,就从知识获取的角度来讲,虽然这10秒钟学习了一个新的知识,然而就正如人群中仅有一面之缘的陌生人,很快它就会被大脑从记忆中抹去。看上去似乎学习效率十分惊人,然而长期以往带来的收益却是乏善可陈。更加可怕的是,当习惯这种阅读节奏之后,大脑对于外界知识的取向会发生改变。新鲜快速而有趣,成为大脑的固定阅读习惯,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面对《罪与罚》《追忆似水年华》这种长篇巨著时,没有办法静下心来去阅读,这是因为大脑已经不习惯于专注于一个话题进行思考,相比而言快速扫略新鲜的知识显得容易而有趣很多。
有什么影响吗?
反思一下,自己有多久没有认真的一口气看完一本十万字以上的著作了。这不是个例,这是生活在移动思维下的年轻人的通病。这也怨不得我们,有太多的吸引人眼球的内容时刻环绕在周围。我也是一样,曾经下决心去阅读一篇论文,没几分钟就手痒痒想去看看微信有没有消息,或是点开豆瓣果壳扫一眼有没有有趣的东西,或是翻一翻公众号,本来半小时能够搞定的事情生生用了一下午,还整的人大脑十分疲劳,仿佛坐在那里干了一下午正经事。有人会说,我每天在这些平台上获取了多少多少知识多少多少信息,还看了多少多少的小说。可是其中有多少是真正学会了的,又有多少是在阅读之后进行了深入研究的呢?就算是小说,打游击战似的读书法,又哪里有时间去体会作者的深意呢?长此以往,“垃圾阅读”占据了我们大部分的空余时间,让我们忙忙碌碌却一事无成。
该怎么办?
正如上文所说,这个现象带有一个时代的烙印,并不是简简单单就可以克服的。可是即便如此,也有很多方法来让自己的阅读变得更加有效率。
第一步,看完这篇文章,大家可以去看一看自己微信的公众号和简书的关注,有多少是真正能够给自己带来收益的,有哪些是仅仅为了娱乐而可有可无的,有哪些是自己真正喜欢每天都会坚持阅读的。在这之后,不要吝惜,大刀阔斧的去取关一些从来都不会认真去看的东西,取关一些仅仅是为了消磨时间的东西,取关那些可能十天半个月都没有看过的公众号。在这个过程中,不要想象自己会看哪些不会看哪些,而是看看过去两周里,自己认真读了哪些,剩下的除了非留不可的皆可删去,如非必要,勿增负担。
第二步,将自己信息来源分类规划,哪些是闲暇娱乐,哪些是充电学习,哪些是工作所需。然后合理的分配时间段,互不干扰。别以为在自己工作时看充电学习的内容就是上进,其实那是对二者的共同谋杀,1+1<1的行为。
第三步,对于阅读内容进行深化,选取那些自己真正感兴趣真正有用的内容进行深化研究和学习,将短暂的信息获取过程当做一个指引性的作用,这样既不用逼迫大脑去记忆大量知识,又不会造成“垃圾阅读”的现象。这样,知识的利用率就会越来越高,大脑也就会慢慢习惯于深挖一个特定主题的思考习惯。
阅读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别让垃圾阅读一点点把你的大脑吞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