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参加了第一次校园开放日活动,听了三节课,看到了自己孩子在群体中的表现,虽然大家在低矮的小马扎上窝了一个上午腰酸腿麻的,收获还是蛮多哒。
听课
数学老师的提问密度大,对这样一个回答问题不踊跃的班非常合适。频频表扬,让我感慨老师的用心良苦。因为时间关系,后面的练习略少。
美术课包袱很足,看视频是还以为是英语课呢,当时奇怪怎么新课导入那么长时间啊,结果是手工课。
语文老师是班主任,孩子们自然更认真。老师强调了坐姿和抢答,从字--句—段循序拓展,最后的选曲The rhythm of rain与主题有机交融,一节课起承转合非常流畅,作汇报课都够格,必须点赞啊。就是拖了点儿堂,呵呵——怪不得孩子平时不大敢喝水,怕来不及上厕所。
家长会
英语老师从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段话开始谈,讲到了家庭在教育上不可替代不可推卸的重要性。是的,孩子只是复印件,原件是家长。家长的价值观、是非观、喜好——是否上进、能否学会思考、能不能坚持阅读……深远地影响着孩子。她强调了听说(读写其实是等待语文的进展)的点滴坚持。现在的确是磨耳朵阶段,不必报拔苗助长的英语辅导。感觉自己家的对英语流利说还能坚持下去。
数学老师的话更到位:学会完整地表达问题。现在哪有数学题?就是训练语言的条理性(本质上是学习母语的应用),学习审题,纠正不读题就动手的毛病(这个是我家的痛点,扫一眼就做,错了后指出来,没听完匆匆就改,然后再错!)以后准备增加自己检查这一环节,形成习惯,否则这些到了后来会造成灾难。
图片设计也大有用意。发现问题本质上比解决问题重要。1和100、1000是同质的,只是量的区别,但0和1之间就有本质的不同。能转换角度并完整叙述是很有益的基础训练,可以应用到各科。
班主任老师提出了两点要求:一副好身体,一身好习惯。开始对阅读进行强化了,并增加了对预习环节的要求,提出要逐步学会自主学习。
有一个测试学要求:小学考试试卷,设计上是15%的学生答不完,中学这一比例是20%。在规定时间能实读、虚读结合,轻重快慢交替,有质量的完成规定任务,这是淘汰性考试的本质。现在开始着手从预习、朗读、有计划地阅读(不分课内课外)几个环节慢慢做起来。
课上学会认真听讲(包括老师、同学)、积极发言、大声朗读、正确书写(坐姿标准:一寸一尺一拳)。
老师还强调了体能训练和生活自理能力的要求。这两点——体育考核不能低于良、自己系鞋带穿衣服洗澡,我都做得不到位,很惭愧,提醒得非常及时。
看着身边一张张稚气的脸(下课抽空还得撒个娇,挺可爱),想了许多。人之初要过去了,他们人生的马拉松即将开始。他们的人生脚本将怎样展开?起始阶段,父母能给他们搭起怎样的框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