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书评,影评
书摘之-《菩提树下的微笑:金刚经解密》作者:蔡志忠

书摘之-《菩提树下的微笑:金刚经解密》作者:蔡志忠

作者: 蓝色的米粒 | 来源:发表于2017-10-06 22:34 被阅读144次

    五祖弘仁说:“制心于一处,无事不办!”

    《金刚经》说什么

    般若波罗蜜多:智慧到彼岸的修行方法

    空相:情境是一时聚合的无实现象

    有相:以自我立场看待眼前情境

    眼耳鼻舌身意:自我六种感官

    色声香味触法:外在六种情境

    无住:心无主观意识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面对任何情境时,应无我的融入情境,不以分别心去评断好坏顺逆

    1 《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如果把我看成法力无边的神祇,希望从我身上获得福报,这个人是走错了路,不能开悟。

    信佛行善,不是为了死后能到西方净土,而是通过修行省思,在世之时能活出自己的天堂。

    2 《金刚经》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

    一切眼前情境没有好坏分别,抱持这种观点就是“非相”。

    “非相”就是“无相”,面对情境时没有一个我存在。

    人喜欢以自我立场去分析情境好坏,然而世界只是随顺变化,不会依我们的期待展现。

    所有眼前情境都只是因缘条件一时聚合而成,如果我们觉得际遇是好的,那只是你自己一时的想法。如果我们觉得际遇很坏,那也是你一时的想法。

    3 《金刚经》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面对眼前情境时,不站在自己主观立场去分析好坏顺逆,就是开悟者。

    相由心生

    如果我们的心,没有主观想法,在任何当下只是无我地随顺变化,而没有自己,就是无相,就是空境。

    三伏闭门安一衲,兼无松竹蔽房廊;安禅不必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

    4 《金刚经》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面对任何当下,心无爱憎分别,一念不起,这才是正确的清净心。

    5 《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我们心不能抱持着过去的主观,评估现前情境,企盼未来。

    6 《金刚经》说:“一切法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我人四相)

    一切情境只是一时条件聚合,没有我、人、主客、过去现在未来的分别。

    7 《金刚经》说:“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如果心生爱憎分别,便有自我立场、对方立场、所有众生立场、时间相续的立场分析际遇的好坏顺逆。

    8 《金刚经》说:“菩萨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修行者不应对眼前情境心生爱憎分别,应以没有自我主观想法,融入当下。

    佛陀说:“我们的心要像镜子一样清净,不因自己的渴望贪欲而有所期待,不要由外在情境合不合乎自己的想望而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9 《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所有眼前情境,只是条件一时聚合无常的空性。把随时变化的情境视为非真,就是寂静彼岸的开悟者。

    开悟者没有自我主观立场,心中没有“我”、“我的际遇”的观念。不背负过去、不期盼将来,坦然地面对当下。

    10 《金刚经》说:“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如果修行者以自我主观面对现前情境,犹如进入暗室,什么都看不到。如能无我地融入当下,便有如阳光普照,能看清一切真实。

    11 《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所有现前情境变化不拘,有如梦幻泡影一样虚幻,朝露闪电一样短暂,我们应以这种心态看待当下。

    空不是一无所有,空即是无相!当我们处于任何情境,心要像镜子一样只是如实反映当下,而没有自己的憎爱拣择便是无相,就是空境。

    佛陀说:“我们应该把世界看成空,如果我们能够时常了知世界的空性,痛苦烦恼的生灭就无法运作起来了。”

    色与空原本无差别,唯一差别的是众生与开悟者的境界。

    空相是三世心尽,不站在过去、期待未来、不评估现在当下情境的好坏。

    开悟者的心像镜子一样,没有拣择爱憎,只是全然地反映当下。

    宇宙中所有的事物都只是因缘和合的短暂现象。不是真实不变的存在。当因缘不再之时,所有因缘和合的事物又回复成空。

    开悟者的心像镜子“无所住而生其心”只如实地反映当下,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他不站在任何立场、没有我、我的物,没有好、坏、顺、逆、净、垢。这样无所住的心就是空状态,就是空境!

    六祖慧能说:“迷人口念,智者心行。”

    禅宗重视“自力、自度、自救”。培养特立独行的坚强人格以至达到禅悟的境地,欲想成就得道,就必须亲自经历种种艰苦磨炼。

    承言者丧,逐句者迷。

    禅宗极少使用佛教的术语,重视体证、经验、实践,而不是言说、论析、理论。重要的是做,而不是讲。

    禅,是用自己的心勇敢面对生命。

    禅:不说生之前;不说死之后。不说过去;不说将来。它最重要的法门是观察:此时、此地、此刻、当下、刹那、瞬间!

    弟子问:“什么是禅?”

    六祖慧能说:“妄念不生就是禅。”

    弟子问:“什么是定?”

    六祖慧能说:“坐见本性即是定。”

    本性就是不生心。定就是面对各种情境心如不动。无论际遇好坏顺逆,心都能达到八风吹不动的境界。

    (八风就是红尘世间的: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习禅并不是使人有所得,而是为了舍弃!

    舍去心中种种习性:偏爱、憎恶、贪婪、仇恨、嫉妒、虚荣、自卑、自大、骄傲。

    满目青山一任看,

    云在青天水在瓶。

    开悟

    海水对风说:“谢谢你的开导,我执是最大迷失;无我才能以所有方法抵达目标。”

    自我是我们最大的障碍,其实我们不只是自我以为的我,只要抛弃自我,随形变化便有无限可能。

    学佛的目的

    扬州高旻寺大雄宝殿的四根柱子分别写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

    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

    成佛的境界如何?

    唐朝的懒瓒禅师说:

    世事悠悠不如山丘,卧藤萝下块石枕头;

    不朝天子岂羡王侯?生死无虑更复何忧?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

    不追忆过去,不记挂未来。永远活在刹那瞬间。没有自己,也没有外物,只有当下现前。

    佛陀一生的言教

    诸行无常,

    诸受皆苦,

    诸法无我

    佛陀说:“比丘啊!我说诸法无我,也没有我所有。对于无明众生而言,没有一个永恒不灭的我,是令他害怕无法接受的。”

    四圣谛:苦、集、灭、道

    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正见:正确的见解;正思维:纯正的思想;正语:正当的语言

    正业:端正的行为;正命:正常的生活;正精进:正当的努力

    正念:正直的心念;正定:正确的身心统一

    十大不可相信:

    佛陀曾对葛拉玛说:

    葛拉玛啊!

    不要因为口耳相传,就信以为真。

    不要因为合乎于传统,就信以为真。

    不要因为轰动一时流行广远,就信以为真。

    不要因为出自于圣典,就信以为真。

    不要因为合乎于逻辑,就信以为真。

    不要因为根据哲理,就信以为真。

    不要因为符合常识推理,就信以为真。

    不要因为合于自己的见解,就信以为真。

    不要因为演说者的威信,就信以为真。

    不因为他是你的导师,就信以为真。

    平常心是道

    无论彼岸有多远,每一步都需自己走;无论生命有多长,每一秒都需自己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书摘之-《菩提树下的微笑:金刚经解密》作者:蔡志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wzry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