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句需要用一生去体会的话|社会心理服务师资班(四)

一句需要用一生去体会的话|社会心理服务师资班(四)

作者: 辛迪Cindy | 来源:发表于2020-04-09 17:01 被阅读0次

    下面咱们来说说“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首先我想请教大家,什么是“反映”?往往越简单的概念,我们反而说不清楚定义,所以我们如果想把握一个概念,至少要把这个概念的内涵、外延搞清楚。

    听到反映,我们还能想到什么词语?映射、倒映、交相辉映...

    当你走在湖水边,湖边的杨柳依依,柳枝条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倒映,柳枝动,倒影也动。

    出门前在镜子前照照,检查一下衣着,我拽拽衣服,镜子里的我也拽拽。

    心理的也一样,客观现实里有的,才能反映出来;但反映出来的,是一模一样的吗?并不是,心理并不像镜子和湖面这样被动,是什么样,就照出什么样,而是一种能动的反映,这句话确切地说,应该是,心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当你走到窗前向外看,你能看到什么?看到的是万家灯火吗?如果你昨天真的听明白了,你应该能知道,你所看到的,只是你内心的投影而已。

    心中有什么,眼中就能看到什么。你信吗?

    历史上有一段故事,苏东坡有个好朋友是僧人佛印,一天,苏东坡对佛印说:“在您眼里我是什么?”佛印说:“贫僧眼中,施主是一尊佛啊。”苏东坡听朋友说自己是佛,自然很高兴。可他见佛印胖胖堆堆,却想打趣他一下,笑曰:“然而我看大师是一堆牛屎。”佛印也并没有不高兴。回到家,苏东坡把这个事儿很得意地跟苏小妹说了,谁知苏小妹说,哥哥,你吃亏了,心中有佛眼里才有佛,心中有屎眼里才有屎啊。

    心中有什么,眼中就能看到什么。你信吗?我听到了三个答案,信、不信、半信半疑。其实这三个答案,是两个答案,一个信,一个不信,半信半疑也是不信。半对半错,是对还是不对?半推半就是推还是就?咨询室接待过一位女性,讲起自己的婚外情,说是半推半就,这到底是推,还是就呢?

    心中有什么,眼中就有什么;反过来,眼中有什么,我就能推出,你心中有什么,这句话成立吗?如果说“心中有什么,眼中就有什么”是一个理论或者假设,那“眼中有什么,心中就有什么”就是临床实践。我们要一反一正地看问题。这句话可以说是从宗教的角度来说的。那从哲学的角度看呢?

    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说:存在就是被感知。能感知的存在着,不被感知的就不存在。

    某位男明星一直是爱老婆好男人的形象,某一个周一,他出轨的照片被狗仔发布到网上之后呢?好男人的形象一落千丈,成了万人唾骂的渣男了。请问,那个周一的前后,他变了吗?他还是那个出了轨的人,他没变,但那个周一之后,我们对他的认识大相径庭了。所以我们说,什么叫欺骗,被发现了的才叫欺骗。什么叫坏人?做坏事被抓到的,才叫坏人,在被抓之前,他仍然可以做个好人。

    我的堂嫂一直是大家羡慕的对象,堂哥和她是大学同学,还是富二代,在大家还在凑首富的时候,他们住上了崂山看景的房子而且还没有贷款。堂哥工作优秀、对堂嫂还格外上心体贴,她打电话必接,有活动一定带上她。但出乎我意料的是,有一天堂哥告诉我,他曾经在外面有个交往了一年半的情人,刚刚分手。我特别吃惊,堂哥也从一个好丈夫变成了出轨男,但我的堂嫂一直蒙在鼓里,仍然是这个世界最幸福的人。所以我有时候会跟一些怀疑自己丈夫的女性说,千万别看老公手机,有些事情不知道可能更好。为什么更好?感知到的,才存在。

    这句话也可以用心理学的一个概念来解释,图式,从你家到工作单位,你不用地图就能走过去,为什么?我们已经走了很多遍了,过去的知识经验形成一个网络,成为心中的地图,这就是图式。图式有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我们看到的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有人能看到这个世界的美好,那是他希望世界美好;有人总能看到这个世界不好,他希望世界不好。有人一说到她丈夫,她孩子,眉飞色舞,无比自豪;而有的人咬牙切齿恨之入骨,心理学说,那是你希望她好或他希望他不好。你要是跟没学过心理学的人这么说,他一定认为你疯了,但他的无意识里真的是这样的。

    大家都知道这句话,担心是一种诅咒,这一句很多人接受不了,认为是很没良心的一句话,担心不明明是一种爱吗?但心理学完全可以通过实证研究来证明,这个说法是对的。从小事说起,小孩子端着一碗汤晃哟哟地走着,你赶紧说别洒了,别洒了,然后呢,小孩子很容易就洒了,为什么呢?你在别洒了的时候,小孩子的头脑里往往出现的是,洒,他就很容易洒掉了。

    我外出就很不喜欢家人嘱咐我,外出要当心危险啊。如果我只是从门里走到门外,家人需要让我当心危险吗?当然不需要。所以“当心危险”这种嘱咐的后背,往往有这一层意思,你这次外出很危险,这不是一种诅咒又是什么呢?

    以上就是咱们通过三个角度理解的这么一句话: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应

    咱们再来回顾一下,从宗教的角度:心中有什么,眼中就看到什么。

    你看到了什么?

    从哲学的角度:存在就是被感知。

    从心理学的角度: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感知到的,都是我们两个字希望,希望看到的,希望听到的,希望感知到的。

    殊途同归,就像跟人打招呼中国人说“你好”,英国人说“hello”,日本人说“こんにちは”,都是一个意思。

    但我们服务的大多是普通百姓,你讲宗教他听不懂、讲哲学他认为太深奥,讲科学,他还没有学过。你相当于跟非洲朋友说中文、英文和日语,那怎么样能让普通百姓听得明白、记得清楚,又能拿出来加深他的体验呢?用文学、艺术。

    文学艺术怎么说呢?就是罗丹那句话:这个世界上并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你看或不看,美都在那里,就怕你看不见。

    我问大家,我今天这件衣服漂亮吗?有人说漂亮,有人说不漂亮。衣服漂不漂亮跟你的心有关,跟这件衣服没关系的。

    我之前面试的时候,遇到一位求着者,他是从一个很不错的公司出来的,开始我是对他肃然起敬的。但当我问他,对之前公司的评价,他的评价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垃圾”;当我问他同行业的某个公司的印象,他的评价是“垃圾”;当我询问他对之前某同事的评价,他的评价是“垃圾”;这时我们的面试可以结束了,我相信一个满眼垃圾的人,自己肯定是个垃圾。

    咱们刚才说了这么多讲的是那句话呀?“心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而且是能动的反映,反映出来的好与坏,健康不健康,正常不正常,这个评判是我们做出来的。

    那说到这里,咱们要和咱们的社会服务相关联,必须要讲到一个专业术语——社会化。因为我们都不是一个孤岛,我们都是社会群体当中的一员,什么叫社会化呢?就是由生物的人变为社会的人,这个过程会把我们成长为四类人 ,我们方和圆来比喻这四类人:

    外方内方的人、外方内圆的人、外圆内圆的人、外圆内方的人

    一个婴儿呱呱落地的时候,不舒服了就马上用哭来表达,这时他是外方内方的,也就是说,内外是一致的。等成长到幼儿时期,他有时候童言无忌,但有时候也会看人了,在宠他的奶奶面前哭着要零食,在严厉的妈妈面前不敢,这就是一个人开始社会化了,慢慢变成一个外圆内方的人,里面和外面不一样了。单位上有的人,很恨老板,但还得跟老板陪着笑脸,拍老板马屁,这也就是处事的圆滑,也就是外圆。

    你想什么不一定说出来,更不一定要做出来,一个领导骂了你,你很想骂回去,但你没有这么做,你起码是个社会化良好的人。如果你骂我一句,我也骂你一句,你踢我一脚,我捅你一刀,这种怎么想就怎么做的人,很容易做一些违反伦理、法律的事,这就是外方内方的人,往往监狱里那些激情犯罪,或者暴力犯罪的人,是警察服务的对象,是社会化不够的人。

    还有一部分人,是反着社会化的人,外方内圆的人,外面特别有棱角,像个爆竹一样,一点就着,不会延迟满足,个性特征就是,见到狼就是羊,见到羊就是狼,比如一些小孩子,在家是小霸王,对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很厉害,但一出门就像个孙子,谁都敢欺负他,这样的人所有的本事要么攻击自己,就是抑郁症,要么攻击自己的亲人。这样的人,是心理工作者服务的对象。

    第四种,里面的圆,外面也圆,过于圆滑,一点责任也不但,胆小怕事,社会相对底层,民政系统服务的对象。

    在这里,我们用方圆来比如人格面貌,但大家要清楚,这是人为划分开的,这世界上没有一个绝对内方外方,或绝对内圆外方的人,都是组合起来的,就像没有一个绝对健康的人,也没有一个绝对粘液质气质的人。

    我们作为完整的人,往往这四种情况的组合,有内方外圆的部分,也有内方外圆的部分,还有内方外方的部分,只是各部分比例不同,在不同是情况,不同的时间,呈现不同的样子。

    比如之前门诊上来过一对父女。爸爸是大学教授,45岁,在学校很有地位;女儿16岁,到初三就不上学了。于是爸爸把16岁孩子骗到咨询室,孩子说话很冲,在咨询室吵起来了,爸爸一巴掌闪过去,但打完也很后悔。

    爸爸45岁了,又是正教授,又很有社会地位,按理说是个成熟的人了,但当他甩手给孩子一巴掌的时候,他的心理年龄多大?他还在用动手的方式表达自己,他的心理年龄是不成熟的。心理年龄成熟是指:心理年龄大于生理年龄。心理年龄成熟,往往也说明心理健康水平高,这是一个概念。

    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怎么做呢?健康的人合理得表达诉求。当一个人能合理的向你表达诉求,基本可以判断他心理是健康的。像这位大学教授这样,用巴掌来表达情绪的呢?在扇巴掌的此刻,是非常不成熟的。

    我们学这些理论,还是要学以致用,用到生活中去。

    之前你出门挤地铁的时候,被人撞了,这个人还没有一点歉意,你会怎么想,这个人真没素质,没礼貌!可恶!那你现在有了心理学意识了,你还这么想吗?他是可恨还是可怜呢?我们说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他这么没素质,没礼貌,那事他爹妈没把他教好,他这么没素质,他看到的这个世界大多数的人,也都没素质,你说他可怜不可怜?这么一想,你是不是对他要深深鞠一躬啊,您真可怜啊。

    当你觉得伤害你的人不是可恨而是可怜的时候,你就具备了人性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品质——人文情怀。从你心理升腾出这种情感,这就是人文情怀。如果咱们社会上大多数人都有了人文情怀,这个社会就是个有人文情怀的社会,就是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了。

    0人点赞

    心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句需要用一生去体会的话|社会心理服务师资班(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xacm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