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33届香港金像奖,《一代宗师》一举夺下12枚奖项。
这是一部好的电影,有深远的立意,也不乏闪光的金句。我们既看到了咏春的逆袭,也在宫二和马三的争斗中大呼过瘾。但这就电影的全部了吗?不完全是。
荣光与鲜花的背后,还有那一整个灰色的武林,它一直在那,不偏不倚。
王家卫团队在拍摄《一代宗师》时,从南到北,拜访了河南、山西、河北、天津、湖北等地的老拳师们,先后接触了咏春、形意、八卦、太极等门派,汇聚成一部当代武林最真实的纪录片——《宗师之路》。
《宗师之路》1.时代
那个年代叫“北拳南传”。1929年春,两广国术馆成立,五虎下江南,宫宝森一手促成了北拳南传。这是一个人的野心,但这种野心也具有民族性。
如果“北拳南传”成功,民间抗日力量就会得到增长,在当时那种局势下有利于爱国护国;但另一方面,这某种意义上就是北方门派对南方门派的收编,南北统一后自然会需要一个“武林盟主”来主持大局,以宫宝森当时的地位来看,这非他莫属。
这原本是一盘极好的棋,如果没有叶问的出现。
咏春,南方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门派,武功只有三板斧,却偏偏赢了八卦门的首徒。很难说这对于武林而言是一次前进还是倒退?因为武林的统一虽会损害多样性,但也促进了各门各派的取长补短,本质上还是发展了武学。但无论如何,宫宝森的野心就此终结,而新时代的门也由此打开。
叶问随着叶问本人的出名,学习咏春的人也逐渐增多,其中最有名的应该就是李小龙。看过李小龙电影的人应该记得,他最大的特点是出手极快。通常是先喊一声,而声音可能还没传过去,对手就已经倒下了。这不仅仅是电影效果,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咏春的核心。
咏春属于短拳,“短”指的是距离短,“如何用最短距离击中对手”是咏春的要旨。所以,咏春的动作很小,甚至看上去有点畏缩,其目的都是为了先碰到对方,所以看起来就非常快。
但是否“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呢? 并非如此。快带来的副作用是力量小,是反比关系,速度越快,力量越小。所以看咏春的实战会发现,很多人被咏春打了许多拳后,其实没太大损伤。
要改进这种尴尬的打法,一方面可以靠认穴击打来增强伤害,但这不是关键。咏春的这种快,其精髓在于截断,在于不断地打断对手的节奏。这其实是一种很理性的胜利。
由于距离总是最短,时间长了,就算力量再小,还是会起作用;另一方面,对手的攻击不断被阻断,情绪一定受影响。比武往往就是一念之间的事,念头一乱也就败了。
绕了这么一大圈解释咏春的拳理,确实是由于它特别科学,不像有些武功只讲究力量和抗击打能力。所以,我们将咏春称为:内家拳。
咏春1 咏春22.内外
既然有内家拳,就自然有外家拳。其实之所以称之为内外,只是为了区分拳种的最显著特征,内外并不是完全彼此独立的。
中国三大内家拳:太极、形意、八卦。他们以及其它所有内家拳共有的特点就是,拳理繁杂。有些比较极端的内家拳,在练招式之前,可能要先苦读三年书。修习周易、中医、数学,当然如果看不懂古文的话,也要进行文言文的阅读训练。因为许多拳谱的句式,还是以文言文为主的。
拳理章子怡所练的八卦掌就是典型的内家拳,相传是大内的功夫,用劲讲求阴柔。它是以走转的方式进行攻击,避正击斜,左右旋转,绵绵不绝。相传其有一基本功叫趟泥步,就是不断踩着泥进行转圈,一方面锻炼底盘,另一方面体会旋转之力。
八卦掌与之相对应的,外家拳就显得简单粗暴多了,就一句话:外练筋骨皮。不断加强力量、耐力与敏捷度的训练,招式霸道,往往一击制敌,像电影中张震所用的八极拳就是其代表。
很多时候,外家拳的实用性更强一些。因为拳理时间长了可能会忘,但身体素质一般不会很快降下来。所以像毛泽东、溥仪的贴身保镖,都是以修习八极拳为主。江湖中流传一句话:“太极三年不出门,八极一年打死人”。
八极拳训练3.父子
高晓松曾在《晓说》里说过,所谓武林是以镖局为载体的。随着走镖这种商业形式的消逝,以及现如今法制社会的健全,习武之人的时代也就随之过去。但武术的逝去不代表侠义的 逝去,就如知中《侠之精神》所提及的,这社会可以没有武术,但还是有很多方式去践行侠的精神。
然而,在现代的武林中,还存在着另一种相当可贵的关系,就是师徒之间情如父子的感情。
情如父子武林传统,事师如事父。武术的教学不同于别的门类,它讲究以身传身。没有一套武术理论可以适用于任何人。有些人身体素质不行,有些人悟性太差,有些人品行低下,学了功夫可能会害了别人,这都需要师父一点一滴地去纠正。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拳师再有能耐,一生也只收个位数的弟子。
更进一步说,现如今学武的孩子,大多数要不是孤儿,就是家里经济困难养不下去,因此师父肩上的担子就更重一些。像李小龙的师父叶问,抑或李连杰的师父吴彬,除了是伟大的武术家,更是伟大的教育家。所谓侠义之精神,也正是通过这种关系逐渐渗透到日常之中。
因为这些人,武林得以存活至今。
武术讲究眼见为实,扫以下二维码观看纪录片《宗师之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