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个学生来到办公室,对我说:“老师,我有轻微的自闭症,跟别人聊天时不知道说什么,越来越不敢说话了。”
那一瞬间,特别心酸,不是因为悲天悯人,是因为感同身受,因为我看到了上中学时的自己。
我想大部分人的高中阶段,过得都不太满意。那些风云人物毕竟只是少数,绝大部分的你我都只是平凡无奇。唯一能够引以为傲的那么一点点与众不同的长相,也被相同颜色,相同款式的校服,盖得严严实实,无法被人注意到。
高中阶段,似乎认同感变得尤为重要起来,每一件洗得泛白的校服下面,好像都藏着一颗想要得到关注的心。即使校服一样,发型一样,吃饭的食堂、上课的班级、睡觉的宿舍都一样,可你总还是会隐隐约约觉得自己还是有那么一点点与众不同。
可结果呢?
结果是你发现了,其实是别人和你不一样——有的人学习理科一点就通,有的人看书一目十行,有的人学外语有天生的语感,有的人就是能很自如的处理与同学的关系。
人在与别人的比较里面,总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总能快速地成长,总会越来越了解自己。
其实了解自己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有时候你越了解自己就会越悲哀,因为你发现了你自己并不特别,并没有你想的那么好。可能你只是一个不入流的边缘性人物,存在感极低。
在我的高中阶段,那些会打篮球,运动细胞较好的人,很受欢迎,他们会耍帅,在吸引女孩子注意力方面很有优势,可惜这一切与我无关。凡是需要技巧性的球类运动,我基本上都不会,学都学不来。我只会待在教室里面看书,在一堆堆厚厚的资料里面,与函数作战,与英文纠缠,并安慰自己:书中自有黄金屋。
我唯一的运动方式就是跑步,这不需要太多技术含量。每次下晚自习时都会去黑暗无灯操场上跑几圈,感觉这项运动有多么见不得人似的。一边跑一边带上耳塞听英语,并大声跟着读,惊扰了无数在黑暗中卿卿我我的早恋情侣。
在那个自尊心大于天的高中阶段,特希望有人能跟我一起跑。那种得不到别人理解或是关注的失落,真的能影响人好长一段时间。
都说青春是美好的。我的青春却像极了张被扔在一旁的包装纸,看上去挺精美,其实只是用来衬托礼物的。
那个时候,男生之中最流行的话题就是聊传奇,反恐,红警,很不幸,我又插不进嘴。玩了几次后,我通常头昏脑涨,难受到不行,只能无奈的放弃。
不会篮球,不会游戏,长相跟成绩都不出众,基本就切断了一个人受欢迎的所有可能性,也宣告了你高中里担当的角色:一个没有存在感的边缘人物。
那些热火朝天的运动会,那些欢呼声震天的友谊球赛基本上没我的事。我顶多作为一个后勤人员给班级抬抬水或是写写稿。可不管我有多少篇稿子能被广播台选中,没人知道,我最想成为的,其实是那个在运动场上拿着球随手一投,就能命中得分的人。
我一直以为高中阶段过得最风光的,是那些在球场上能够叱咤风云、光芒万丈的人,直到后来我教了体育生之后才发现,原来他们过得比我们更为辛苦,更为不易。
球场上的高光时刻毕竟只是少数,绝大部分时间他们只是在进行枯燥无聊的训练。在火辣的太阳底下训练,在凛冽的寒风中训练,受伤生病更是家常便饭。本是肤白貌美,青春靓丽的女孩子硬是被晒脱了一层皮,黑到能跟巧克力媲美。
更要命的是,高三的第二学期对他们来说尤为煎熬。当单招成绩出来之后才发现,原来在同一个教练下训练,一起打闹,一起上课,一起吃饭的同学,悄然之中就已经拉开了差距。
别人已经收到了名校的录取通知书,而你连参加高考的信心都没有。上天好像就是这么不公平,明明你训练时比他更努力,学习也比他更认真,可在赤裸裸的现实面前,你真的无力辩驳。
你也知道学体育这样的东西需要天赋,可为什么天赋偏偏没有落到你头上?再回头想走文化路线时才发现,自己平时贪玩所落下的功课已经赶不上了。似乎平时还是能在一起打闹,可心底里总会有那么一点点小小的遗憾。
有好些时刻你都会想,当时要是没走体育这条路线,做一个普通的文化生那该多好啊。也无数次跟自己说,今后如果自己有了小孩,一定不会让他走体育这条路。
其实高中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段难熬的岁月。不过请你相信,再难熬它也会过去!
因为当你读完高中,进入大学之后,当你见到了更广阔的世界,遇到不同地区的人之后,你明白了,其实跟你一样处境的人其实到处都是。那些高中阶段深藏于心的,自卑的,委屈的情绪也就随风而散了。
大学好像一间整容室,那些在高中时代,坐在最默默无闻角落的人,都能华丽蜕变,美到让人惊掉了下巴。而那些在高中阶段,黑到发亮的体育生们,到大学之后,肤色跟自信一起回到了自己身上,变回了那个自信又靓丽的自己。
我微笑着拍了拍这个学生的肩膀,说:“没事,放心大胆地说,不要怕尴尬,你只管说,别人听不懂,痛苦的绝对是别人。如果你没有能力化解尴尬,那你就忍受尴尬,最先忍不住的人肯定会先走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