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手头的集子说是“晋代皇甫谧《群书治要》卷十一引《帝王世纪》”,实为表述和史实认证失误。正确说法应为:该诗见于魏征等撰《群书治要·卷十一
史记(上)》中引晋代皇甫谧《历代帝王世纪》补述帝尧部分。迄今最早见于王充的《均衡》。“艺增”篇与“感虚”篇都有,文字与皇甫谧所记略有不同。
农耕给人以繁衍生息的依靠,也给人以很大的自由,大概主要是因为长期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养成的思维习惯吧。工业化时代很多感性较强的人们容易怀念田园诗的时代,中外皆有。可能是因为工业化时代,人人都是某种螺丝钉,失去了很多自由吧。后工业化时代,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时代,人的自由又多了起来,于是似乎不怎么怀念既往了,看看青少年们的状态吧。可能,对现在的享用、对未来的憧憬和对虚拟世界----这个与未来有某些共同的特性,比如在虚幻的感觉中比眼前的世界可能更好,至少更多些某种类型的精彩和刺激----的喜爱,更流行些。时代与诗歌,精神一致?这么说有些笼统概括,需要加一个说明,就是有些诗歌可能不代表时代的特色,或者不代表其中的主流吧。
回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话题。个人英雄主义,那时就有了。好处在于容易自信,坏处在于容易坐井观天,自负。
如果仅仅是闲适的心态,所谓“不羡皇帝不羡仙”,那也不错。
从主政者的角度,可以自我反省,少一点自以为是,少一点居功自傲,多一点谦虚谨慎吧。而且那种境界也一直是道家所主张的、后来已分不清是什么家的人们很赞同的理想治理状态,就是无为而治,所谓“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这些大概是那个伟人圈点此诗的缘由吧。他后来还说自己其实没做什么,跟外国人聊天时还说不过改变了北京附近的地方而已。
而如果谈到教育和学习,一如前人所说,“老师也不过那一点儿本事”,作为老师,要谦虚好学。当然,作为学生,应该好学上进,并且,谦虚还是好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