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在樊登读书上听了一本书,李开复老师写的《AI,未来》,很受触动。
全书分五大部分,首先介绍我国互联网创业战场,用美团、淘宝、支付宝举例;二是进行中美演义,比较中国和美国在人工智能上的优劣,谈到了中国的实干和数据优势,提到了人工智能七巨头,举例芯片和自动驾驶领域; 三是介绍人工智能发展的四波浪潮,第一波互联网智能化,第二波商业智能化,第三波实体世界智能化,第四波自主智能化。四是分析真正的人工智能危机,这事关每一个人的未来,我们如何做到未雨绸缪,在正逼近我们的智能社会中,如何站上至高点,如何掌握主动权,如何不陷入危机,值得每个人从现在就开始转变。
自然,智能社会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通过智能制造,可以创造丰富的物质,我们根本不用担心基本物质生活,即使我们什么都不用做,但问题是,如果我们能做的,我们掌握的技能,机器人都可以取代,比我们做得更好,而我们又不能虚心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新东西,去掌握机器人无法取代的技能,那么我们就会失去存在的意义,尽管社会福利会养着我们,我们衣食无忧,但这种“社会废人”的身份,将会让很多人陷入精神危机。
我们之所以为人,我们为什么活着,不是吃喝拉撒,像行尸走肉般,来到这个世界走一遭,最后一口气咽掉,就完了。如何我们什么也没留下,只是来到这个世界,消耗了几十年资源,我们就是社会无用人。即使你物质生活再丰富,不是你自己创造的,不是你通过努力获取的,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你都是无用人。不能创造出人生的意义人生,是可悲的人生。
第五部分,作者给出了一个美好展望,描绘了人机共存的蓝图。人通过再培训、减时间、重分配,积极应对智能社会对我们的挑战。既然智能社会是我们人类创造的,我们就有能力去应对。国家政府主动谋划,个人积极配合,相信智能社会是美好的。
当然,不排除有一部分人,怨天忧人,消极不作为,当自己原来稳定的工作,或自己引以为豪的技能,被机器所取代,面对巨大的反差,他必然陷入极度失落。所有那些忽视,甚至抵触人工智能,对历史潮流,无动于衷的人,终会被社发展的滚滚大潮所淹没。
在信息社会向智能社会过渡时期,很多人都会面对这种挑战和危机,就如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过渡时期,大量没有积极投入工业生产的农民失业,只能生活在社会底层。就如我们中国的80年代的改革开放,一部分农民通过在土地上勤劳耕作,很快发家致富,成为在当时颇为响亮的“明星”,被大家羡慕的“万元户”。但很快,90年代,我国工作迅猛发展,那些最早主动走出农村,出外务工的人,有些后来又自己创业,他们基本上都过上了更丰盛的日子,而还一直恋着土地,留在农村,没有外出的人,或较晚再不得已外出谋生的人,绝大部分,日子都没有早外出的人过得好。每一次革命,都必定有一部分人被淘汰,面对趋势,积极顺应,主动投身,才会获得优势。
李开复老师说:“有人说AI是来解放我们的,不必再做琐碎的工作了,这是一个长期的、理想主义的说法,但是短期内这一批人,甚至人类一半的人的这种失落感,不只是一个没有了工资的问题,因为工资还有社会福利等方法可以去试着解决,他是失去了自己的尊严和社会的认识价值跟定位。”“所以我们大家都要把情商提高,和人沟通的能力提高,表达这种对人的关怀,能够说服别人、得到幸福、信任,能够增加人脉,这些事情是我们现在要赶快去增强的地方。”
未来已来,我们每一个人都准备好了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