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钧钧 5岁 女儿:榕榕1岁
我最近在孩子教育上有了一个大动作,钧钧5岁零4个月,本来在一家传统幼儿园待着挺好,硬是被我转到了一家华德福幼儿园。
做出这个决定并不容易。以前的幼儿园在传统幼儿园中算是出类拔萃的,老师有爱、小伙伴们亲密有加,园里活动丰富,还有国学的氛围。最最关键的是——离家近,走路只需10分钟。这对于一身懒筋的我和钧爸来说,这无疑是最大的优势。
享受了两年貌似美好的传统幼儿园的生活,马上要升学前班了,明年上学,好像一切已经在既定轨道上顺理成章。就在这个时候,我却不安分了,开始思考更多关于孩子教育的命题。然而好巧不巧,钧钧最近生了一场大病,先是气管炎,后是急性肠炎,折腾了近三个礼拜的时间,身体的免疫力全面告急。
一切机缘促使我开始思考钧钧的教育,两个维度: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做正面管教讲师已有四年,“和善而坚定”已然融入我的血液,对于家人的影响也小有成效。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看,虽然免不了老人的sometimes过度保护和宠爱,虽然免不了钧爸sometimes管控不住情绪厉声呵斥的情形,虽然免不了大人在陪伴时sometimes思绪抽离,拿出手机,虽然免不了我也会sometimes被钧钧气得七窍生烟、一时寻不到智慧,瞠目结舌毫无方法,虽然免不了。。。。。。但我知道,无论是横向比较还是纵向比较,客观地说,钧钧的家庭教育环境至少已经做到了平等、尊重、健康、快乐,达成这个目标已经很不容易,全体家人都为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而现在,我知道,表面安逸的学校教育也需要尝试一些改变了。
这促使我思考了关于教育的一个终极命题: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正面管教的第一节课的第一个活动,讲师就会引导大家思考未来培养孩子的方向,学员会展开畅想,得出一系列美好的词汇:自信、自律、独立、幸福等等等等,通常我们会写下二十几个,每一个词汇都让家长们怦然心动。
我也曾经私底下问过很多家长这个问题:你们想要培养怎样的孩子呢?
得到的答案无外乎这样几种:
1.健康、快乐就好;
2.在1的基础上,有好习惯、有礼貌、做事有毅力、能独立思考;
3.在2的基础上,有特长、学习好,这样的话与别的孩子比较的时候,自尊心不受打击。
我发现,无论是课堂上还是私底下,家长们给出的答案都是美好的,同时又是泛泛的。比如说:快乐。细想起来,这是一个多么高大上的境界,多么难以企及。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若想每一天都能发自内心的平和、喜悦,这个情绪状态需要承载在多少基础之上。而我们的孩子,要想帮助他们拥有快乐的能力,又是一个多么浩大的系统工程。
所以,当我们用这些美好的词汇来构想未来的孩子,然后落实到眼前每一天的教育,落实到我们的一言一行上,我们的教育目标究竟该如何构建?教育的方向究竟是什么?
我思考了很久,思考的结果总结起来,用5个“力”来做个总结。
一、生命力
我们只有洞悉生命,才会明白终其一生,一个人究竟“在活个什么劲儿”——活出对生命的敬畏,对世界的渴望、对生活的迷恋、对众生的热爱——这就是“生命力”。
对照这四项,很多成年人或许都会汗颜,我也是一样。我们被传统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影响,已然很难活出旺盛的生命力,但对于我们的孩子,我们至少可以引导去往这个方向。
这就是我最近选择华德福学校的主要原因。
华德福教育,简单地说是一种以人为本、注重身体和心灵整体健康和谐发展的全人教育。课程设置是根据儿童不同阶段的意识发展,针对意志、感觉和思考,对儿童的身、心、灵、精神进行整体平衡教育,并结合儿童与生俱来的智慧和独特的个性本质,进行深层意识教育,协助儿童的智慧生成,最终达到具有超越物质、欲望和情感的洞察力与判断力,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实现自我,心灵自由的人。(内容来源网络)
“生命力”这个目标更多耕种于孩子的身、心、灵、精神。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孩子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大自然,除了可以强健体魄、快乐地玩耍,更是可以在专注地观察一朵花时观到宇宙的奥妙,在嘻嘻哈哈地逗一只猫时体尝众生百态。所有这些行为渺小得似沙似尘,却是每一天的这些细微的累积会滋养出孩童旺盛的生命力。
教育,从来就不是个急活儿。
拥有了对生命的敬畏,对世界的渴望、对生活的迷恋、对众生的热爱,我们的孩子就能在漫漫人生之路上持守住心底那份最简单的纯真和美好,那便是所谓快乐的基石。
当然,华德福幼儿园只是一个选择,并不代表唯一。很多学校教育已经开始做身心灵教育的尝试,同时,家庭教育也可以让我们身体力行,帮助孩子建立旺盛的生命力。离开专业的老师,作为家长,我们在带领孩子亲近大自然时,我们在带领孩子体尝生活和世界的美好时,先问问自己,我们的精神世界是否已经做好准备,成为孩子的引领者了呢?如若不然,表面再强大的伪装也很难去滋养另一个美好的精神世界,此时或许先需要改变的是我们自己。
改变我们谈何容易。
那就先尝试“一步一步来”吧!
就从今天做起!
就从思考自己在今天的一件美好的事情开始做起!
就从让今天的自己感觉到一丝旺盛的生命力开始做起!
教育,归根结底,是一场自我的修行。
二、感知力
这是奠定孩子一生快乐的第二块基石。
从横向的维度,感知力分为对生理上的感知和对精神世界的感知。
从纵向的维度,感知力分为对自己的感知和对他人的感知。
幼小的孩童,生理上的感知还很强大,但很多家庭教育正在泯灭孩子对于自己精神世界的感知。在正面管教中,我们称其为“情绪不诚实”。
家长或老师常常鼓励孩子做出和情绪相反的行为。比如,孩子感觉难过,却被要求微笑;孩子感觉不服,却被要求道歉;孩子没有感激,却被要求说“谢谢”;孩子感到不平,却被要求“不要埋怨了!”
行为和自己真实的情绪一旦互相背离,就好像心和身体搭上了反方向的火车,在没有任何辨别力的年龄,身体被强行送上了轨道,而孩子的内心真实的感受和想法却渐渐离开身体运行到反方向的轨道,直到消失不见。长此以往,孩子的身体成为被摆布的躯壳,而内在却虚空得可怕。“我真正想要什么?”“此时的我是快乐还是忧伤?”这些问题的答案会让孩子无法面对,因为已无法找到心的所在。
不能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已经成为很多成年人的遗憾,请不要让我们的孩子续写遗憾的篇章。
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培养良好的感知力呢?
同理心。
当家长同理孩子时,会让我们的孩子很好地感知自己的内心,无论是何种想法和感受,这些都是最真实的,都需要被家长尊重和认可。当然,认可感受并不代表允许一切行为。感受和行为是两码事,需要分开对待。
当我们的孩子通过我们的言传身教学会同理心,他们就会很好地去同理身边的人。这样的感知力会让他们成为受人欢迎的人,在美好的人际关系中,他们又怎会不快乐呢!
正面管教中的共情句式供大家参考:
“妈妈看得出来(知道/明白……)你现在觉得______________(感觉词汇),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孩子前面感觉的原因事实)。我猜,
你希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孩子的愿望/要求……)。
三、表达力
我想起曾经与一个早教中心的老师的一段对话。
她告诉我:孩子们见得多了,我很自然地能分辨出孩子背后是一个怎样的家庭。
我很好奇,让她举个例子。
她说:打个比方,一群孩子坐在一起听老师讲课,没到课间休息的时间,但有的孩子想尿尿,就会有各种不同的表现。有的孩子一旦想尿尿,立刻就会举手示意老师,并大声地说:“我要尿尿!”这样的孩子,家庭教育也一定是健康的,因为他没有丝毫犹豫去表达真实的自我。
还有的孩子,你能看出他想尿尿,憋得满脸通红,眼珠子骨碌碌地转,但就是不说,你看着着急去问他,他才红着脸点点头,赶紧跑去了厕所。
我很惊讶:怎么会有这样的孩子呢?他们只有4、5岁,怎么可能不敢表达自己要尿尿的需求呢?
她却说:其实这样的孩子有很多,她见得多了。
我知道,问题的根源在于家庭。
家长是否给孩子表达的权力了呢?不表达,就像那个憋着不说尿尿的孩子,他的内心又怎会快乐呢?
表达力和感知力有点相像,一个在于语言层面,一个在于精神层面,归根结底是对于真实的内心是否明晰。
家长们经常会有一个误区:我让你说出来,你就会做出来。所以,为了不让你做不允许的事情,我就不让你说出来。
这种想法大错特错了。
还是那句话:情绪和行为是两码事。
不允许孩子说出真实的想法和情绪,就剥夺了孩子的感知力和表达力,他的人生就埋下了不快乐的伏笔。相反,允许孩子说出真实的想法和情绪,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孩子的感知力和表达力,同时还会让孩子成为忠于自己内心的人,他会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同时,在他有能力辨别是非曲直之后,他会在真实内心世界的基础上,做出负责任的决定。
这就做到了身心合一,而不会身心分离。
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对于孩童,尚未有能力分辨是非曲直,所以在他真实内心世界的基础上,家长需要引导他在行为上做出负责任的决定。
让孩子尽情地感知自我,表达自我吧!如果他想要做的事情不尊重他人和情形,家长可以说:“孩子,谢谢你告诉我真实的想法和情绪,但你想要的行为我不能允许,因为我们要尊重到周围人。”
四、思考力
先来感受以下这些话:
1.去刷牙,要不然你的牙齿会长满虫虫!
2.你怎么还不去睡觉!
3.快点穿衣服,不然你就迟到了!
4.收起你的玩具,不然我把它们都扔了!
5.怎么又和小朋友打架了?别打啦!
6.别哼哼唧唧了,我都快崩溃啦!
我们是否经常对孩子说出这些话呢?
如果听到这些话的人是我们,我们的感受会是如何?又会做出怎样的决定呢?
再来感受一下这些话:
1.要让牙齿干干净净的,你要做什么?
2.你的日常惯例表中,下一项是什么?
3.关于怎么准时到校,你有什么计划?
4.玩完玩具你该做什么了?
5.你和小朋友打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6.你怎么说我才能听懂呢?
如果听到这些话,我们的感受会是怎样?又会做出怎样的决定呢?
前后两组话是同样的意义,带给孩子却是截然不同的感受,培养的也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取向。
长此以往的第一种话,我们的孩子会走向两个极端:要么顺从,时间长了委屈和怀疑;要么逆反,你这么说我偏不这么做。这样的孩子,是否会快乐?
长此以往的第二种话,我们的孩子会顺着语言去思考,他们的情绪平和,他们的思考会带给自己受益终生的价值感和力量感。也只有不断思考的孩子,才能在成长过程中较快地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也就较快地拥有选择的权利并受到更多的尊重。
家长们,你们要选择哪一组话作为你们的固定语式呢?
五、创造力
孩子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语,在被尊重和允许的氛围中,可以滋养出独立的意志和自由的灵魂,这些是快乐的基石,但这些还不够,快乐的第五个重要的基石是在执行层面,一切的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的想法都可以被创造出来,梦想照进现实。
拥有这样的能力,会是一个终身幸福的人。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呢?
1.给机会。
所谓心灵手巧,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角度说,手巧方能心灵。
我和钧爸就是一个很好的对比。刚结婚时,我就认识到和他一个巨大的差异。无论是需要拆装什么东西这种高精尖的活,还是需要处理一下生肉或者生鱼这种琐碎的活,钧爸都能信手拈来,我却是毫无头绪。表面上我是被照顾着被呵护着,应该高兴才对,但内心却有落差。至少,在是否需要被照顾这个问题上,我想拥有选择的权力。
这与我们的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钧爸是家中独子,从小家里这些事务自然落在他的头上,而他也很乐意做贡献。我有一个亲弟弟,所以很多事务自然落在他的头上,而我一直乐享轻松。这就导致成年后,我失去了处理这些事务、独立生活的能力。
能力,是需要花时间训练的。
如果没有太多实践的机会,那么别担心,做家务是最好的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机会,当然,不是被指派,而是孩子主动认领,他们就会轻松愉悦地在每一个做家务的时刻,将脑子里的愿景转化为眼前的现实。小小的创造力就这样日积月累出来。
2.找兴趣。
每个孩子都不一样。
汝之蜜糖,彼之砒霜。
在蜜糖上专注地创造,将梦想照进现实,或许是每个孩子或者成人最快乐的事。
孩子如何找到自己的蜜糖呢?
家长可以制造机会让孩子多去尝试,乐器、舞蹈、唱歌、乐高、游泳,哪怕就是看一本书、挖一个蚂蚁洞、做一个披萨。。。。。。
一个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感知力的孩子,一定会在广泛尝试中寻找到最让自己兴奋和感兴趣的内容,哪怕只有一两个,快乐地专注其中去体验和创造,一定会产生极大的自我价值感。而这种自我价值感是可以复制的。
是的,在一件事情上的信心可以复制到其他的事情上,因为“我能行”的信念已经深植脑海。
3.多鼓励。
大多数家长理解的鼓励,其实是赞美。因为孩子成功了,做到了,我们通常会大喊一声“好棒!”来激励孩子继续努力。
但鼓励,从来不是只有成功的时候才能听到的话。
正面管教中,即使再糟糕的情况,也有值得鼓励的地方,最关键的是,我们拥有发现的眼睛,并且有效地组织语言表达出对孩子的鼓励。
一个时刻被鼓励的灵魂,一定可以自由地飞翔。
举一个例子,如果孩子丢了钱包,通常父母会很生气:“怎么连个钱包都看不好,以后不给你钱包了!”本来孩子已经很沮丧了,父母这种应对方式无异雪上加霜,伤口上撒盐。而孩子的内心一定觉得自己糟透了。但是,如果父母这样说呢?“丢了钱包很沮丧吧?但你诚实地告诉了妈妈,我们来看看,接下来可以怎么做呢?”
任何一个孩子在丢了钱包时听到妈妈这样说,都会立刻感觉好起来,并跟妈妈一起去思考如何避免同类错误的发生。这才是我们想要的教育效果,对吗?
鼓励像水一样滋养身心,让小树苗健康茁壮地成长。我们只需要简单描述客观事实,或者表达出对孩子的信任,或者表达出对孩子的感谢,就可以鼓励到我们的孩子。记住,一切只需要简单、真诚便好。
一个被爱和信任滋养的孩子,当他想去创造时,当他听从内心想要活出自己的人生时,他才会无所畏惧、充满力量。
何谓幸福?
幸福不是人前显贵。
幸福是唯有自己才能看得到的——内心的丰盛、富足和安宁。
身心合一、言行合一、知行合一。
这就是幸福,这就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