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以贯之(二)

一以贯之(二)

作者: 陈建军 | 来源:发表于2023-11-26 09:11 被阅读0次

——《论语》学习之(15·1-4章梳理)

下半部《论语》,前面几篇是《先进》《颜渊》《子路》《宪问》,然后是《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曰》,这样的篇章逻辑,从篇名看就很有用心。如果说颜渊、子路、原宪在“先进”的孔子弟子中,分别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那么卫灵公、季氏、阳货在鲁.国.政.坛也都是有代表性的人物,微子、子张、尧舜在历史文化方面、儒学道统方面分别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怎么看都像先天八卦的三个卦,十分有意思。

这一篇篇名是《卫灵公》,提到卫灵公,我们就会自然联想到卫灵公所代表的世道,孔子即说他“无道”,又说他是“贤君”,想到在这样的世道如何处世、如何做好自己,本篇的立意主旨也就明白了。

唐文治老先生说:“道者,标准也。全篇皆道,全篇皆标准也。万事皆道,万事皆标准也。凡学者学圣人之道,必先立一标准,勉勉焉以望之,孳孳焉以赴之,而后可以几于圣人。夫求标准者,读《论语》而已矣,读《卫灵公》篇而已矣。”唐老先生把《卫灵公篇》归纳为34个标“准”。这个标准是什么?道!

本篇第三章,点明“一以贯之”,这个一以贯之的就是“道”,就是标准。如何才能笃志、修道、立德呢?

第一章,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卫灵公向孔子询问战阵之事,孔子怎么说?孔子曾经与许多.国.君打交道或评论他们,也有许多直接向孔子请教。《孔子家语》记载,孔子晚年,鲁哀公向他请教最多,孔子的回答都不厌其烦,甚至是“留更仆未可以对”。例如鲁哀公向孔子问“天道”的问题,孔子觉得鲁哀公这个问题很好。鲁哀公向孔子问“人道孰为大”这样的问题,孔子回答“君及此言也,百姓之惠也”,认为哀公能问这样的问题简直就是鲁国百姓之福。

而本章,待孔子不薄的卫灵公“问陈”,却碰了软钉子。其实,孔子的回答却另含深意,“俎豆之事”和“军旅之事”这两件事,所代表的一个是“王道”,一个是“霸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战事之类固然很重要,但是.治.国要知道什么是根本,迫不得已,宁可“去兵”“去食”,也要保留民众的信任,信用问题很重要。“俎豆”代表祭祀之器,即礼器。礼器是礼的承载,礼是用来培养“敬”的,人们祭祀谁就会对谁产生尊敬,如果国家重视祭祀,那么民众就能有爱有敬,就是个有.道.之.国。相反,如果每天都在商量如何打仗,如何去争,就会产生严重问题和后果。

第一章谈了一个很大的事,正如做人要务本那样,对于一个国.家.的治.理.者来说,其“本”是“俎豆之事”。孔子之所以“明日遂行”,就是因为卫灵公在.治.国.方向上已经有问题了。孔子要守其德,持其节,所以,唐文治先生说,此章和下章是君子立气节之标准”。

第二章,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本章紧承上章的“君子的气节标准”,继续指出君子在困顿颠沛之时的气节是什么样子。“君子固穷”的“穷”,不是“穷苦”的穷,而是指“其道不行”的穷困困顿困厄,是和“达”是相对的“穷”。如果要做一个优秀的君子,但还不能通达,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要做到“不能改其节”,要“固穷”,应该坚持正道,笃志而行,穷而固守其志,这一点很重要。第一章和第二章是相互衔接的,所以有点版本归为一章。

卫灵公问阵于孔子···明日遂行···在陈绝粮,这里虽没有直接关系,却有一种历史性因果关系,有的说时间不对,而这种手法恰恰是《论语》编纂者的用意和用心。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也是君子和小人的对比,君子即便有道不行的情况,也不会附和卫灵公。君子固穷,是也会有这样的情况,但不算什么,要是小人碰到可能就是大事了。

第三章,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这是本篇的篇眼,是主旨所在。前两章讲要固守正道,那么该如何去做呢?这就需要恒定地坚守。所谓坚守,就是孔子所说的这个非常重要的“一以贯之”。这个“一”重要的很!它是指做人做事要有一个整体的思维,处理君臣、父子、夫妻等各种关系都要有“一”的思维,有了这个思维,就能做到修己安人、推己及人、“择其两端用其中”。人在社会上有“穷”有“达”,如果“穷”,就看能否独善其身,这就需要不改其志。

一以贯之,不是单纯的知识积累,而是一种抽象的道理、知识、理论体现在人格境界上。君子之所以为君子,就是他的一切学问和行为举止,都贯通于他内在的人格境界中。而我们学孔子,就是要靠近这个境界,以此境界主持我们的生命活动。

“一以贯之”,可谓本篇之纲目,后面三十余章都是围绕这种境界及下学上达的内容来展开。

[if !supportLists]第四章,[endif]“由!知德者鲜矣能够真正做到是很难的。是呀!真的能有人做的这么好吗?孔子对子路说(其实也是对子贡说):“知德者鲜矣。”真正能够达到仁德、努力追求仁德的人是不多的。

上一章孔子所说的“一以贯之”,如此境界,非众人所知。“知德者”,这个“德”不是普通的道德的“德”,不仅是理解这个德行,而且要实践这个德行,并且让这个德行在自己身上展现光辉的德,他就是这种“一以贯之的境界”。

所以,接下来的章节给我们开示,“一以贯之”到底什么样。

相关文章

  • 一一以贯之

    高晓松在奇葩说中谈到:选择一种价值观,一以贯之。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或方便,今天掏出一个价值观,明天掏出另一个价值观...

  • 2019-01-23

    一以贯之

  • 伯越早读【87】—《论语》—吾道一以贯之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参”,是曾子的名字。孔子对他说:曾参啊,我的道,就是一以贯之! 一以贯之,是儒家...

  • 2019-01-11

    一以贯之,强化信念!

  • 道≠规律

    道≠规律 规律,缘起。 道≠能量 能量,道之动。 道生一:种子。一以贯之。 一生二:互对,两端。 二生三:两端,及...

  • 2019-07-31

    忠恕之道 一以贯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天才基本法

    一以贯之的努力,不得懈怠的人生。

  • 读书笔记 孔子一以贯之的是什么?

    1 《论语》中有两个地方提到,孔子之道一以贯之。 在《论语四、里仁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 共读,终身成长。

    孔子追求“吾道一以贯之”,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为什么大家都这么愿意追求“一”?在我看来,“一...

  • 2019-05-06 《终身成长》学习

    孔子追求吾道一以贯之;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为什么大家都要追求“一”呢? 彼得克鲁的名言:管理...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以贯之(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xknw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