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心安处即吾乡”,那么“心静处及吾好”对我来说较为贴切。
从小到大,很羡慕会读书又有才华的人,即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而非孔乙己那样“迂腐呆滞的读书人”。
小时候,家里没有人读书,甚至连一本课外书都没有。除了上学的课本外,实在是找不到可以读的书。新华书店还是老式的百货柜台一样,需要你点什么他给你拿什么,压根没有机会让你摸一摸书,你只能看看柜面上摆些什么。
阅读启蒙这回事儿,我没经历过。
小学三年级,一个从外地来的转学生挑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因为他有类似“十万个为什么”的绘本套装书,下课后同学们全围在他身边,就为了看那几本书。我也想看,但是胆子小不敢跟人说话,只是悄悄地跟在别个屁股后面。
初中时候,去过一次小杨同学家里,居然有一个书柜,里面摆满了书,依稀记得有老师提过的名著。于是,从她那里借了几本书来看。那是第一次看到周围朋友家里的书柜,别提多羡慕。她的父母是老师,书对他们来说像吃饭一样重要。还有要好的小衫同学,去她家里吃米线,又看到了一个超大的书柜,有《静静的顿河》大部头书,还有一些其他的书,原来真的有“书香人家”,怪不得她们写作文都写得好。
中考结束的假期,除了看NBA篮球赛艾佛森和科比之外,就是看大伯从外地归乡带回来的很多书,也是满满一个书架,放在老家四合院中一个破旧的屋里锁着,大伯不在让保管钥匙的大姑把门给我打开。我随便翻阅,看《莎士比亚全集》、《平凡的世界》、《简爱》等,就是没看什么唐诗宋集的,反正乱七八糟的看了整整一个假期。
老式庭院门口,院落外有棵老槐树,时不时掉下小虫子,躲在里间能听到风吹动树叶沙沙沙的声音,周围还有虫鸣鸟叫,我的奶奶坐在老式的躺椅上,我铺个凉席把门凳拿下放书,每天看的不亦说乎。
那时候,书成了我的全部世界。而那个门口的过道,是我最惬意的地方。大伯的书架满足了我对书的一切幻想,如饥似渴的读着,没有多余的想法。
成年后,反而抛弃了读书的好习惯。大学的图书馆,我竟然没有真的去过几次,就借了《安娜卡列宁娜》,其他的书竟然没有看。现在想想真是后悔,那么大好的时光,不看书不交友不精进,一天浑浑噩噩度日,也是醉了。
谁也没有想到,再次捡起读书的习惯竟然是失业找工作的那段时光。在家看书进度实在太慢,干脆去书店。
每天早上,装上一壶水,带一个笔记本,背一个黑色小包,带上一个包子或馒头(有时是泡面),去新华文轩。四楼有一个阅读自修室,早早去可以有位置,周围都是考雅思或者考公务员的人,学生写作业的也有,真正来闲阅读的比较少。
我一呆就是一天,当然读书也是囫囵吞枣,自己归纳总结的较少。读的多忘的多,反而现在写作业竟记不起很多书中的情节。
天天如此,循坏反复。后来搬家,每天跑家附近商场中“西西弗书店”,上午10点才开门,第一时间到哪儿,还有一个好处是可以给手机充电。看到旁边也是很多励志的人,带电脑来做笔记的,带手机来看视频教程的,带小孩来讲故事的……我也是其中一人。读书也不觉得时间慢,倏忽间一天就过去了。
记得上次他们问我装修有什么要求,我唯一的要求就是说给我间书房,有书架。
我想我的精神家园大概就是“一切可以让我看书的地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