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云海
“我总结唯有三件事可做:艺术、行动和爱情。”书籍封底上乔治·蓬皮杜的这句掷地有声的宣言,让我翻开了《艺术之爱》这本蓬皮杜的传记,了解这位钟爱现代艺术的法国前总统的一生。
乔治·蓬皮杜(1911-1974)不仅是一位政治家,曾任法国总统,是第一位访问中国的法国国家元首,还是法国现代艺术家的领军人物,巴黎的“国立蓬皮杜文化中心”就是以其名字命名。法国前国家元首希拉克在《回忆录》中曾经这样评价蓬皮杜:“他的离去标志着‘辉煌三十年’的终结,乔治·蓬皮杜留下来一个强大而坚实的法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艺术之爱》一书由蓬皮杜的养子阿兰·蓬皮杜和法国记者塞萨尔·阿尔芒共同执笔,讲述了被艺术、爱情和信仰支撑的蓬皮杜夫妇的一生。
1930年,19岁的蓬皮杜在写给朋友的信件中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的规划:艺术、行动和爱情。在年轻的蓬皮杜心目中,艺术除了是绘画、音乐等普遍的艺术,还是一种纯粹的智力思辨,以及一种生活方式和处理事情的方式,能够让人养成奢侈考究和高贵典雅的风格。行动的目标是把自己培养成强大的人物,具有领导能力,树立权威,同时不要做任何缺乏风度的事情。至于憧憬中的爱情,蓬皮杜认为被爱应该是因甜蜜而美好,且有益于行动的。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蓬皮杜是如何用一生来践行他年轻时候的人生观的。因为对文学、诗歌、音乐、现代绘画等艺术的共同爱好,年轻的蓬皮杜与夫人克洛德相遇相爱相知,相互扶持一生。即使是经历了人生的挫折,还是在政务繁忙之中,蓬皮杜夫妇都保持着对于艺术的热情,至死不渝。这种对艺术的执著,贯穿了《艺术之爱》一书的始终,成为这本总统之子写就的传记的主线。
在这本不厚的小册子里,两位作者分四章,讲述了不同时期蓬皮杜夫妇的生活。第一章讲述了二战结束前蓬皮杜夫妇早年的求学、社会活动经历,在彼此的熏陶下,这对年轻的夫妇喜欢上了音乐、诗歌和当代艺术,这一时期是他们接受情感教育的时期。第二章讲述了1945年至1968年蓬皮杜任法国总理期间的艺术活动。第三章重点讲述了蓬皮杜担任法国总统期间对艺术的态度、决策以及从艺术中吸取力量的故事。最后一章则聚焦蓬皮杜逝世后夫人克洛德的艺术活动。
生于乡村教师家庭的蓬皮杜,自幼天资聪颖,博闻强记,且富于情感。在巴黎高师期间,蓬皮杜还学到了保持思想的独立性,并依靠奖学金游历了比利时、奥地利、意大利和德国。在1933年途经德国慕尼黑期间,蓬皮杜震惊于希特勒份子所举行的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而此后法国屈辱的历史,更是为蓬皮杜日后追随戴高乐奠定了基础。可以说,蓬皮杜之所以投身社会活动,与20世纪30年代法国崇尚自由的时代背景,以及德国的入侵,有着密切的关系。
网友评论